来自 四川省绵阳市 2019-8-6 11:02
纺织厂、齿轮厂、冷冻厂、绸厂、丝三厂、罐头厂上世纪50、60年代,这些国营老厂如日中天。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曾经代表南充城市工业文明、象征城市经济发展的工厂悄然退出历史舞台,而这些旧工厂的价值及其所蕴含的历史痕迹并未随之消失。每一个老旧厂区的背后,都映衬着时代的光荣,各自的悲喜,岁月的巨轮在车道间碾碎凹凸留下深沉的印记。谢谢浏览 |
南充齿轮厂的前世今生, 南充齿轮厂”这个深深烙在老一辈顺庆人心中的地名将从此消失。上世纪50年代栽下的林木已成参天大树……人去厂空留下了什么,等待变迁却默默成景。时间走过了半个世纪,曾经老厂房的机器轰鸣早已停止,在老厂房中,厂区很安静,其中一间宽约600余平方米的仓库剥离了原先的功能,隔成30户职工宿舍,在昏暗的灯光下,记者依稀看见一条长约80米的通道,30户居民每户门窗相对。废弃的老厂房透过丝丝温暖的冬阳,在看似沧桑的表象下,依然能想象出半个世纪前这里热火朝天的场景。评论图片 |
“曾经,有一千多人在这里工作,在这里生活。”林源福师傅就是一位原南充齿轮厂的老职工,他今年已70高龄,目前退休在家,仍旧生活在齿轮厂宿舍里。他对记者说,他在1970年便进厂工作,前后在厂里当过钳工、技术员、工会干部等,一共在厂里工作了21年。“我19岁就来厂里工作了,那时候还是一个年轻小伙子,现在一转眼就成了白发老头了。” 回忆青年时期在厂里工作的情景,林师傅还历历在目。“那时候厂里条件不错,要进厂工作都必须要有推荐信,‘不是红二代还进不了’,中午饭只花几毛钱就可以吃上‘硬菜’,狮子头、回锅肉、酸菜鱼,味道好得很!”
评论图片 |
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是齿轮厂最为兴旺的时期,厂里当时的临时工人、在职工人和退休工人加起来有1400多人,每年给国家上缴的税收可达400万元,职工工资每月可领到将近100元。随着职工人数的增加,为了方便职工生活便将部分厂区改造成了职工住房。“那时候,我们厂里的小伙子下班请客都是‘横着走’,包里从来不差钱。
评论图片 |
然而没有想到的是,历史的车轮滚进90年代后,国内商办企业经历了一次大洗牌,大量国营厂走向关停、并转,齿轮厂也未能幸免,逐渐走向了下坡路,直到2005年齿轮厂彻底关停倒闭,部分厂区土地卖给了泰合集团,这个曾经辉煌数年的国营老厂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而部分职工宿舍也在清算后卖给了厂里的工人。
评论图片 |
南充辉煌大企业,垮的垮,搬的搬,提起都是泪,加油南充
评论图片 |
顺庆城北有着一个叫燕儿窝的片区,这里曾是南充石油工业的中心,几代石油人青春记忆的地方。燕儿窝这片土地上,南充炼油厂见证了南充工业文明的发展,它建于1958年,曾是西南地区唯一的炼化企业,南充工业的骄傲,它见证了南充工业文明的发展,其厂区早已经融入了进了南充城市之中,变成为南充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南充炼油厂1996年上缴国家税金超过亿元,堪称南充经济实力最强的国有企业。随着城市发展,90年代开始,厂区四周建起了市政设施和居民区,离厂装置最近的居民生活区不足100米,南充炼油厂厂址已不符合现行的一系列城市规划和工业布局要求,在安全和卫生防护方面存在重大隐患。面对“四面楚歌”,南充炼油厂被关闭已迫在眉睫
评论图片 |
En0OwVYE8PO2QuUFByX5U0bd5bPheEoIJs2Iq2EbXu7jT1550995376031compressflag.jpeg (158.52 KB, 下载次数: 2070)
lLsu7HHDCQPH2G7XfEYKqgfMswUkL9bS8QA7Kyz8KwPlA1550995375626compressflag.jpeg (168.86 KB, 下载次数: 2036)
二十一世纪初,南充炼油厂已经被南充整个城市所包围,但这样的一个重量级企业不是说关停就停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灾后四川如同遭受重创的伤员急需血浆一样渴盼着油品。作为中石油旗下西南最大的炼油企业——南充炼油化工总厂迅速组织生产自救,开足马力生产,力保灾区用油,到6月20日,共提供赈灾成品油2000多吨,成了给兰成渝这条“生命线”供油的主力军。
评论图片 |
W13NITs4MeTcfSDBoKQoz3kg6fuNaTkDtdyuaMEWsfKii1550995375726compressflag.jpeg (142.64 KB, 下载次数: 2046)
从1949年解放后到1980年改革开放前,南充的支柱产业是蚕桑丝绸业。曾经的丝二厂、丝三厂和绸厂,风光了几十年。在四五十年前,“丝妹”就是南充本地美女“白富美”的代名词。南充也因此成了政府着力打造的“丝绸之都”
评论图片 |
改革开放之后,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南充的支柱产业也仍然以丝绸为主。但这个时期,原来的国有大型丝绸企业开始出现风雨飘摇之势,私人开办的丝绸厂遍地开花。农村几乎家家种桑养蚕,许多学龄儿童都是采桑和养蚕的能手。这个时期给我的最美好的记忆,是可以吃到甜蜜可口的桑果。
评论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