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浙江省湖州市 2019-4-16 18:20
在重庆渝中区七星岗渝海大厦地下室,有一简易古墓。 据明代重庆《地方志》载:“郡学后莲花坝,有石麟、石虎,相传为古时巴君塚。”说明至少在明代,这个地方都还谣传是“巴国君王之墓”,不是什么“巴蔓子将军墓”。而且仅剩石麟、石虎,没有墓室。近代以来,不知什么原因,谣言传来去传去,就变成了今天的“巴蔓子墓”。 据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蔓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籍楚之灵,克弭祸难,诚许楚王城,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头授楚使。这段故事到底是道听途说还是真有其事,也是历来有争议。但从当初巴国实际状况推断,至少“巴蔓子”这个名字肯定不是真人名,如同“郑人买履”一样,只是一个后人编造的假名。 《华阳国志》讲述的巴蔓子故事,由于没有史源,更没有实据。所以没有说清、实际也说不清,巴蔓子“许以三城”的“三城”究竟是哪三座城,更无法说清巴蔓子最后是在何处死、何处葬。所以,包括今重庆渝中区、忠县在内的川东许多区县以及湖北的宜都、利川等地均宣称自己有巴蔓子墓。 但著名历史学家、四川大学教授刘琳在《华阳国志校注》中说忠县、利川、重庆主城三地的巴蔓子墓“均属附会不可信”。具体讲,忠县的巴蔓子墓和渝中区的巴蔓子墓都很难认定。 重庆忠县巴蔓子墓已经完全不可确指,除了道光年间的《忠州志》称“蔓子墓在治西北一里”之外,没有另外的任何文献和实物佐证。民国《忠县志》自己也说:“《四川通志》载:周将军巴蔓子墓,在重庆府巴县通远门内。《巴县志》所载亦如之,且巴人呼之曰将军坟。是则蔓子墓之在巴县(而非忠县),似确有可指考。”另外,《忠州志》又谓:“蔓子墓在治西北一里。岂有蔓子死于忠而葬于巴欤?抑忠之所葬者为其衣冠欤?今墓址湮没,更无从确指。姑志之以俟质疑。”由是观之,忠县有巴蔓子墓确属假说,其真实性可排除。 但重庆渝中区巴蔓子墓也颇可疑。现在可考的最早文献是明代曹学佺所著《蜀中名胜记》:“郡学后莲花坝有石麟石虎,相传为巴王冢。”这里“相传为巴王冢”6字即说明不可确认。近代以来,从“巴王冢”慢慢被附会为“将军坟”,又从“将军坟”谣传衍变成了今天的“巴蔓子墓”。现存这个“巴蔓子墓”只是重建于1922年的一个民国假墓,连衣冠冢都算不上。不过,虽然只是一个近代才仿造的古墓赝品,但毕竟也有几十年历史了,所以,上世纪八十年代,“巴蔓子墓”被重庆地方政府自己列为重庆市的一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重庆直辖之后,水涨船高,2000年“巴蔓子墓”被重庆自己“提升”为重庆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实际上,中国《说文解字》早已清楚讲明“巴蔓子”不是人名,“蔓”是先秦时期川中地区一个部落的氏族名,“巴蔓子”是四川人,不是川东重庆人,更不是重庆忠县人!
历史上,由于西晋“五胡乱华”,曾经一度导致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汉文化几乎毁灭断代300余年,直到隋唐,重新恢复汉制,汉文化才得以复兴,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很多张冠李戴的历史错误,也是可以理解的。 一些人望文生义,把忠县地名的“忠”,与原本没有关系的“巴蔓子”牵强附会在一起,编造出一个并不存在的“忠义传说”,最终以讹传讹,以至于“巴蔓子”被人篡改户籍,变成了今重庆忠县人。 评论图片 |
评论图片 |
“蔓子”会不会音自“蛮子”?四川人至今都有将少数民族称作“蛮子'"习惯
评论图片 |
一个公认的巴蔓子都要争,可见一些人是无耻到了棒棒争端午节的地步。
评论图片 |
华阳国志 是成都人 编的。。。。。
虽然不想参考,但是我渝也没有其他史书了。 造孽哦 评论图片 |
亲爱的 发表于 2019-4-16 19:26 《说文解字》是中国古汉语释义权威,自唐代以后,一切字书、韵书及注释书中的字义训诂都依据《说文解字》。 评论图片 |
巴曼子在忠义之州-------------------重庆忠州镇
评论图片 |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2019-4-17 17:32
评论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