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基层减负担,实事求是转作风 “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记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时说的话,由此可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是开展扶贫工作的基本前提。 要做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则需要基层干部深入扶贫攻坚第一线,全身心投入到扶贫政策落实全过程,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推动精准扶贫落实到人、落实到位。但当前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然存在,个别地方十分突出。成天口号、文件不断,扶贫攻坚成效不显,“数字脱贫”、“纸上脱贫”频发,这反映出来的是责任意识的缺失,折射出部分领导干部心无群众,对扶贫工作消极应付,甚至一再弄虚作假、优亲厚友推选贫困户等作风问题。这都加大了基层干部开展实际扶贫工作的难度,很多基层干部被形式上的工作事务压得喘不过气,根本没有精力落实具体扶贫政策,导致贫困群众仍然贫困,而扶贫资金大量浪费,表面上热火朝天的扶贫工作沦为部分领导干部的政绩表演秀。 要想精准扶贫政策落到实处,首先要剐掉的便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毒瘤,丢掉精准扶贫是政绩“踏脚石”的错误认识,不断升党性修养,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工作,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干,使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落地各环节都实起来、严起来,不弄虚作假,不搞“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把群众和基层工作者时刻牵挂在心,把脱贫攻坚责任扛在肩上,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确保扶贫攻坚有成绩,在成绩中出政绩,而不是为了政绩“造”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