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1)

收藏( 0 )

分享

点赞(0)

举报

0 1 19992 来自 四川省绵阳市 2019-3-17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省保文风塔简况
    魏城河静静地流过蜀道明珠——魏城。灵应寺外,右岸的塔子梁状如鳌鱼,把魏城河顶出一个水草充盈的大湾。一座宝塔在鳌头拔地而起,似点斗“笔颖”,古镇魏城因此气象突增。这座寓寄“独占鳌头、魁星点斗”之意的宝塔,建于光绪五年(1879),名文风塔,又名南塔、白塔。
    文风塔在游仙区魏城镇青杠村10组塔子梁,坐东南向西北,为六面密檐式空腹砖塔,13层,通高25米。内壁镶嵌石刻28方,诗词歌赋,行楷草隶聚集一室,笔墨酣畅,吟咏雅正。其作者有岁贡李蕃、廪生宋焕章、文生叶含辉、举人向应元、岁贡向春台、文生胡近仁等。群儒们通过对魏城山水地望、历史人物、桂华书院和新建宝塔的吟咏,表达了对振兴地方文风的厚望。
    该塔巍峨壮观,古朴厚重,独领绵阳古塔风骚百余年,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物和文学价值。1985年3月22日,被绵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7月16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四川省第八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倡建者不是“驿丞李蕃”!
    民国《绵阳县志/古迹》载:“文风塔,魏城驿东南里许,光绪五年己卯九月,驿丞李蕃倡建,砖塔。”
    文风塔是“驿丞李蕃倡建”之说,同见于1994年《绵阳文物》、2000年《游仙文物》、2000年《绵阳市文化艺术志》、2007年《绵阳市志》、2014年《涪江遗韵—绵阳不可移动文物》以及“绵阳文史系列”相关文章和本地电视台、报刊文化记者相关报道。可见,此说已沿袭多年,成为“定论”。
    绵阳市方志办郭平先生和笔者发现,此说“站不住脚”,推翻“定论”的就是这个李蕃。
    李蕃,字树屏,梓潼县咸丰年间廪生,光绪二年或三年成为岁贡生。咸丰八年知县张香海主修成《梓潼县志》,李蕃是编辑者之一。送险亭落成,他有《又和原韵》入《志》。咸丰至光绪年间,他活跃在绵州魏城驿一带,是享誉一方的“笔杆子”,及至今日,他的一些上佳遗作还留存在魏城山水之间。笔者所见有圣水寺咸丰七年《重修补圣水寺碑记》、灵应寺光绪元年《养生塘碑序》、光绪五年题文风塔诗、光绪三年龙鼻山《容斋胡应崡碑志》及赞诗一首、光绪二十三年龙鼻山《秀峰胡应嶟碑志》。在这前后跨度达四十年的时间里,他撰碑的款署由“梓邑廪生树屏李蕃”变成了“梓邑岁进士候铨儒学正堂树屏李蕃”。
    注意,古人署款时一般会习惯性地把自己过硬的“文凭”和官职前缀在姓名之前。李蕃由廪生而贡生,并未在朝廷里有过任职。这个倡建文风塔的驿丞当然就不是他了。
    再者,绵州魏城驿地接梓潼县,两地同属绵州,作为梓潼县岁贡生,按照清代“异地为官”的原则,他不可能在绵州辖区内任官职!据《绵阳县志/职官》,担任过魏城驿驿丞和巡检的几十个人,无一例外都是外府外省籍人氏。由此证明,这位魏城驿丞不是李蕃。(按:李杜祠修建者是州人吴朝品,近一二十年来,多把他记成是绵州教谕。这犯了相同的常识错误,当尽早纠正。)
三、魏城驿巡检李春荣是建塔者
    前不久,笔者与几位好友到观太镇卢家坪村寻访到光绪十二年(1886)“石现三佛”摩崖石刻,无意中追溯到撰写石刻的李春荣就是文风塔的修建者。
    该石刻宽1.13米,高1.67米,中竖刻“石现三佛”四大字,字径尺余,前序5列,阐明勒石缘由,后署款:“盐提举衔魏城驿巡检候选布理问古滇芳园氏李春荣识。”
    民国《绵阳县志/职官》载:“李春荣,字芳园,云南昆明县附生,同治十三年以军功保举,补任三次,建文风塔,卒于任。”
    结合石刻可知:李春荣,字芳园,云南昆明县附生,以军功保举盐提举衔,三次补任魏城驿巡检,候选布政司理问。盐课提举司提举为从五品,布政司理问为从六品,巡检为从九品。可见李春荣是“高衔低职”。他任魏城驿巡检的时间是同治十三年至光绪十三年,卒于任。在任期间,为振兴地方文风,他“团结”地方士民,特别是桂华书院师生,于光绪五年修建了魏城文风塔。
    塔内有廪生宋焕章《题魏城驿文风塔歌》,叙述了巡检李春荣善相地之术,在考察魏城山水后,修建文风塔以提振地方文风的情形:
    “我侯芳园善青鸟,胸中丘壑列皎皎。阴阳流泉细相观,此地关键宜华表。孤塔矗立夕阳红,文光直射斗牛宫。从此人文征蔚起,挥毫作赋声摩空。”
    综上,李春荣是建塔者,“实锤”了!
四、后记
    笔者臆推,李蕃作为梓潼县人,学力深厚,曾在桂华书院讲席“舌耕”多年(待证)。文风塔修建过程中,驿侯李春荣邀李蕃等名士共襄盛举,地方“文气”自此汇聚一塔,山水因此生辉。
    李蕃是魏城人乃至绵州人心目中的“大神”,又因他是李巡检的“家们儿”,塔内的第一方铭刻即是他的四首七律,其一为:
    海上三山疑有无,竟成鼎足峙名都。高参岳岫长江护,秀拔岩峦万岭扶。磊落涪城增气象,光辉驿路入欢呼。定知灵气近犹古,六一重生再起苏。
    这是不是就是让当年修志的人将此李误为彼李的缘由呢?
    县志里对建塔者的说法是两种并存,自相矛盾,其中错说被后人沿用至今,正说反而不显。李春荣是真正的建塔者,在此提出,以正视听,以慰先贤。
五、延伸阅读:桂华书院
    文风塔内几处提及魏城桂华书院,如岁贡生向春台句:“桂花庄里讲帏开,此席曾经几度来。” 庠生陈全凤句:“从此桂华培植厚,人文蔚起继苏公。”文生叶棣华句:“簪缨半出桂花庄。”
    再摘进士、曾任桂华书院主讲的叶上林诗:“芳草绿迷琼岛路,好枝红滴桂华庄。” “桂华庄远频翘首,杏苑人归且共杯。”“我愧桃李无一报,雅怀遥忆桂华庄。”
    叶上林主讲时,出类拔萃的弟子有剑州举人李时荣、唐汝明、梓潼解元刘冕、绵州举人张竹溪等。其子叶含朴主讲时,弟子中最有名者是李榕,咸丰壬子进士,翰林,官至湖南布政使。今有主讲桂华书院几十年的胡应昭墓碑,还竖立在魏城七里坝呢。
    魏城桂华书院的历史或可追溯至隋唐。大业十年(614),魏城县治迁至今魏城镇,当建有学宫于县。可考之历史载于范于进南宋嘉泰三年(1203)《魏城徐邑侯捐置学田记》:“学宫自政和增筑之后,历年滋久,支倾补坏”,徐邑侯“为之经画,撙节浮费,得钱一千九百缗,买田一顷而置之学,岁籍其入。凡学之缮葺,士之廪给,皆于此取办。又籍其三岁所入之余,预计偕者即资之,名之曰‘桂华庄’。”
    至清代,地方士人称书院为“桂华庄”。其地在魏城驿官廨后,初名玉珠书院,旋改文昌书院。嘉庆二年魏城巡检傅淑和以署后隙地议建书院,当时临城县知县郭锦仪、廪生贾席珍、胡应昭、增生蒲心泰、耆民寇忠一、龚才瑾等劝捐建修,汪广猷作记。书院有学田一段在魏城西花石山,在南即古桂华庄,是胡应昭四叔父胡玉玳同子胡应星契买任姓田地,约价一千余两,嘉庆十二年呈请捐入书院。光绪三十二年改为桂华高级小学校,民国十四年改为区立第一小学校。
(上潼人,李戴。2019年3月17日)

相关推荐

    • 1
    • 2
    • 3
    全部评论
    • 李戴

      来自 四川省绵阳市 2019-3-17 21:23

      顶 (0)
      001iFrXOty6EW7jD7YP6f&690.jpg 001iFrXOty6EW7rB8Fc42&690.jpg 001iFrXOty6EW7rFJMN8d&690.jpg 001iFrXOty6EW7jNnUR69&690.jpg

      评论图片

    李戴 lv. 3

    主题

    1380

    交子

    32753

    粉丝

    19

    发消息

    生日:

    暂未填写

    所在地:

    暂未填写

    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蜀ICP备1202825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072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1 | 230511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川网文(2012)0025-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