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5)

收藏( 0 )

分享

点赞(0)

举报

0 5 41557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2019-2-20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丨城事研究局
在各方的翘首期盼中,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终于揭开“谜底”。
几天来,关于纲要内容的各种分析可谓相当密集、也非常全面。城事研究局则打算从外部视角,看看它对其它区域的影响。
与另外两大顶级城市群长三角、京津冀比起来,粤港澳大湾区内部,无论是涉及的城市数量,跨越的行政区划,还是在经济和人口总量上,都不占优。
但其受关注度和人气,却丝毫不亚于前两者。城事研究局认为,这除了香港这一“超级联系人”的光环,以及大湾区坐拥事实上的广州、深圳、香港三大一线城市,更因其可能拥有最强大的“朋友圈”。
一些观察者可能忽略的一点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空间布局,除了要着眼于湾区内部的协调发展,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发挥大湾区辐射引领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
具体方向是:
构建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龙头,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为腹地,带动中南、西南地区发展,辐射东南亚、南亚的重要经济支撑带。完善大湾区至泛珠三角区域其他省区的交通网络,深化区域合作,有序发展“飞地经济”,促进泛珠三角区域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形成梯度发展、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协作体系。
与上述目标定位相对应,在纲要公布之前的上个月,多个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向粤港澳大湾区伸出橄榄枝。
来源:网络

当然,这些省份主要来自“泛珠三角区域”,也即“9+2”,具体为沿珠江流域的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9个省(区),加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在内的11个地区。
那么,它们中谁将是大湾区的最大赢家朋友?这里仅分析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到大湾区的几个省份。排名不分先后。
01
贵州:继续借风而上
该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泛珠三角区域,深化产业、商贸、科技等领域合作。
贵州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最具标志性的一点,应该是2014年底,贵广高铁的开通运营。它将贵阳与广州的行车时间缩短到4个小时,被称为是粤桂黔三地之间,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大通道。
以旅游产业为例,贵州目前可称得上是广东的后花园。如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中,广东再次成为贵州外省游客的最大来源地。
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上,贵州有优势。劳动力充足,土地、人力、电费成本低,尚只是其一,另一个亮点,是近年贵州发力的大数据产业,不仅打下新经济方面的基础,也刷新了形象气质。
事实上,2016年公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中,贵阳就是少数被点名的城市之一:
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积极发挥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贵阳国家大数据中心的作用,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随着珠三角城市群升级为大湾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贵州,应该可以找到新的合作接口,继续借风而上。
02
海南:当好学生
该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泛珠三角、北部湾区域合作,与香港、澳门在服务业重点领域合作取得更多突破……扩大海南的国际商务朋友圈。
海南全岛于去年获批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可以预见,未来和粤港澳大湾区一样,也将是备受瞩目的投资热土。
前段时间马云提出,海南要超越香港。对此,《超越香港?海南需要脑洞》中已有分析。其实,相较于追问海南能不能超越香港,目前摆在海南面前更现实的机遇,是多向粤港澳大湾区这位大哥学习。
比如,港口建设,打造金融监管体系、完善海洋治理等等,粤港澳地区有自己的经验。
同时,海南要扩大国际商务朋友圈,香港也是可以依赖的“超级联系人”。
饶有趣味的一点是,海南与粤港澳大湾区都提出要发展赛马运动,打造区域性、国际性体育赛事。在这方面,两个区域未来完全可以谋求共同突破,实现经验、制度的共享。
03
广西:重新找准定位
提升做实珠江-西江经济带。强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建设南宁经玉林至深圳至香港高铁。
广西可以说是与粤港澳大湾区距离最近的外部区域。也因此,面对大湾区迎来的历史性发展机遇,部分人开始担心,广西是否会进一步被虹吸。《留给南宁的时间不多了》中亦有提及。
到底是共享机遇,还是被进一步冷落,其实关键还是事在人为。
正常状态下,应该还是机遇大于压力。毕竟,目前广西的整体水平与粤港澳大湾区呈现出明显的分层,后者进一步升级产业结构,部分产能转移以及纾解区域功能,广西完全可以抓住“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这也是提升做实珠江—西江经济带的一个重要契机。
当然,前提条件是,广西要在新的区域发展方向上,重新找准自己的地位。除了强化交通与基础设施和粤港澳的互联互通,更要主动将自己置于大湾区的体系中,重新进行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的校准。
04
江西:赣深高铁至为关键
该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表述为:
积极“南下”“东进”,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区(自贸港)、海西经济区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将南昌、吉安、赣州打造成产业梯度转移承接示范地,将赣州建成赣粤开放合作高地和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
去年5月,江西省学习考察团专程到广东进行考察交流,其中就提到建议支持江西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推进高铁和跨省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不断深化两省合作交流。这说明江西主动对接的意识比较强。
作为全国高速铁路网“八纵八横”中重要一段的赣深高铁,将于2021年建成通车,这对于加速江西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有着开拓性的意义,届时赣州和深圳两地的车行时间最快将缩短至2小时。
未来,赣深高铁若能够扮演起贵广高铁那样的重要角色,江西必将抓住一波粤港澳大湾区的红利。
05
湖北:保住“抢人”成果
大力促进跨区域合作。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广泛开展经常性协作交流。
这个表述,至少看起来显得非常宽泛,对于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没有太强的针对性。
但湖北与珠三角的交流其实并不少,这尤其体现在劳动力的流动上。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珠三角城市群外省人中,湖北人位居第四,仅次于湖南、广西、四川。
来源:城市战争

且与其它劳动力大省相比,由于武汉拥有全国第一的大学生数量,湖北为珠三角培养的大学生相当可观。
此前有报告显示,前五大大学生热门跨省远距离迁移路线中,就有三条从武汉出发,分别是武汉到深圳(第一),武汉到北京(第二),武汉到广州(第五)——与粤港澳大湾区的联系可想而知。当然,这种联系更多是单向的。
近年来,此一局面有所改观。武汉加大“抢人”力度,部分大学生开始回流。但是,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升级,是否会重新削弱武汉对人才的吸引力度,这一点的确也应有危机意识。
当然,这可能对所有内陆“强省会”都是如此。
06
四川:推动合作深化
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泛珠三角区域等经济区交流合作。深化川港、川澳合作机制,推进与南向东向地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贸易投资便利化。
不同于湖北的区位优势,可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都能进行产业对接。对于偏居西南内陆的四川而言,粤港澳大湾区是四川联系最紧密的顶级城市群。
这直接体现在人流、资金流上。如珠三角的外来人口中,四川人高居第三位;泛珠三角区域也是四川主要投资来源地,香港更是四川最大的境外投资来源地和重要的贸易伙伴。
尤其自2008年对口援建后,四川与广东、香港建立了较稳定的联系。像目前川港合作周已成为较成熟的合作平台。近年更还有人事方面的加持。
随着未来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四川与粤港澳的联系合作,继续升温的概率较大。
07
湖南:避免被进一步虹吸
该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表述是:
办好湖南—粤港澳大湾区投资贸易洽谈周等经贸活动……积极对接珠三角、长三角,畅通我省出海通道。
从表述可以看出,今年湖南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方面的工作目标非常清晰。这显示出双方交流合作管道的畅通,以及工作布局之早。
多年来,湖南就是珠三角城市群中最大的外地人口输出地。这一方面得益于相邻的区位,另一方面是交通优势尤其是高铁的便利。
在一定程度上,对湘中、湘南的一些城市而言,广州更像是它们的“省会”。不仅地理位置近,心理距离也近。
去年由国家发改委下发的《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总体方案》,对于强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着墨不少:
按照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原则,构建示范区与珠三角地区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合理分工的产业体系……推进与珠三角地区在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科技、金融、信息平台、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的合作……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完善合作机制……
而在与粤港澳相邻的几个地区中,湖南的产业基础具备相对优势,在产业合作中具备更多底气和竞争力。
但如同其他地区一样,也得避免进一步被“虹吸”。
08
小结
一个成熟的世界级大湾区,绝对不只意味着湾区内部的“成功”,其对外辐射能力,也是衡量影响力和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内的战略地位,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体现在它对于周边“泛珠三角”区域的带动作用。
在“泛珠三角”此前已初具雏形的基础上,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出炉,实际上也为整个区域发展带来了新的风口。
如何在粤港澳这棵“大树”下,重新找准自己的位置,充分变现其中的机遇,考验各个地方的战略眼光、行动力。

相关推荐

    • 1
    • 2
    • 3
    全部评论
    西部城事 lv. 2

    主题

    333

    交子

    1368

    粉丝

    8

    发消息

    生日:

    暂未填写

    所在地:

    暂未填写

    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蜀ICP备1202825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072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1 | 230511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川网文(2012)0025-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