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四川省绵阳市 2019-1-10 20:39
本帖最后由 李戴 于 2019-1-10 20:36 编辑 安家花房子远近闻名,旧址在建华乡极乐村7组凤鹤山东麓安家塆。 一、庄园现状 历年既久,尚有残迹可寻。安洪火后人宅侧,有原书房石门构建,额题“琴书雅趣”四字,黄庭坚体,字径14-16.5厘米。额旁各草题一诗、钤印一方。右诗残,首句是:燕山窦士郎。左诗是: 囗祖整家声,地容驷马行。兄孙荣科第,富贵显门庭。囗息楼台囗,云飞囗囗新。千山花影动,万园一时荣。 门柱四方,石质,0.37×0.37×1.56米,对联平底双钩,笔划气韵流畅,字径近10厘米。云: 丹桂有根,独长诗书门第;黄金无种,偏生勤俭人家。 坐对贤人,酒室藏太史书;琴书生(色,秀兰玉吐)新香。 多处散见花房子青砖,规格不一,常见有三种:18.5×28.5×9;17.5×35×6;9.5×9.5×21厘米。 二、得财修房 安家媳妇儿詹琼英(1946年生)介绍,花房子有七八亩那么大,在2018年地震后,拆掉了最后一道围墙。 安家祖先安星斗,是明朝的开国武将,后代住在剑州白岩里八庙垭,传到明末,安琳还被封为奋勇公。 清朝康熙年间,安家几大房迁移到安乐寺、何家楼、周家场、严家塆等地方。我们这一支的祖先跟徐家安乐寺的安姓,都是大房安养兴的后代。安养兴的二娃叫安昌,生了六个娃,大娃叫安永舒,居住在安乐寺,富甲一方,给峨眉山捐过棉被、给窦团山捐过铁围杆,给左绵书院捐过田产,还修建了安乐寺,是个大善人。 安养兴四娃叫安瑞,当时插占到绵州东乡二里太平场凤鹤山,地名周家碥。祖先家底本来就殷实,两三代之后,更是家大业大。人丁也兴旺,有的耕田为业,有的贩盐为生,有的在城里开商号,有的在学堂读书,家族里还出过十几个秀才。 有一个祖先,姓名已经失考,都叫他安公爷。安公爷见人丁繁衍,旧房子住不下了,便打算修新房子。 一晚半夜,安公爷起来解手,恍惚中,见一只鸡婆引着一群小鸡,便跟着这群鸡儿走,走到一个开阔的地带,安公爷伸手去捉,那群鸡儿却神奇地消失了。安公爷说,凤凰引路,兆头吉祥,这是块好地,是块好屋基。 第二天,安公爷便请人平地基,量修房子,一连干了几天。一天快午饭时,有石板撬不动,请来的人都回家吃饭了。主人家接着来撬,结果没撬几下,石板就被撬开了,出现在安家人面前的是一口银窖,取出的银子装了整整三锅。 得了财,安公爷便打算把房子修好些。请了工匠,取样成都公馆修建。每年正月十五开工,腊月二十四日停工,一连修了很多年,每天都有几十个工匠吃饭。 安家庄园粗具规模,中间前后是三个大天井,左右铺开,有六七亩那么大,一大塆全都是花房子,仅大匾就有四十八道,小匾更是不计其数。安家花房子的美誉传遍了远近。 一次,安公爷的猪掉进了茅厕,堵住了“进水口”。便请人来车粪水。请来的人见过很多家茅厕,但在清理完安家的茅厕后,还是震惊了,逢人便讲:“安公爷的茅厕深又厚!”结果这一句话竟然热传一乡,安公爷的茅厕成了乡民们羡慕的对象。 眼见修建花房子的钱渐渐不够了,安公爷就把马卖了,卖给了官家,用卖马的钱来修房子。 一年冬天的某个早上,大雾,官家的马队经过安家门前。原来,太平场处在盐路上,城南乡镇的人也经常绕过绵州城,经过这条盐路到魏城、梓潼、昭化。结果马队里有一匹马,原是安家人养的,离开马队,回到旧主人家,不走了。马驮了两袋白花花的银子,安公爷见了喜出望外,又诚惶诚恐。想交出马和银子,见正在扩修的花房子正需要钱,舍不得;想暗地里把银子藏了,又怕走漏了风声,全家不保。安公爷焦头烂额地睡着了,夜晚梦到了马,马说了人话,说安公爷对他前世有恩,今世驮金来报,让安公爷如何如何,自己死后如何如何。 安公爷把银子藏好后,组织家人修了一个地下马圈,把马养在地下。官家发现走失马匹后,沿途追查,最怀疑是安家牵马藏银,但又没真凭实据。事情最终不了了之。 安家人把马养在地下,家族里的人也不敢往外说,知道一走漏风声,就要全家连坐。对这匹带来钱财的老马,安家人视若神明,心惊胆战地把它在供养到老。选在一个夜里,把马的尸身沉入了深井之中,并封闭水井,连续祭祀了三年。 詹琼英说,那口井特别地大,特别地深,东西掉进井里,回声很大,自己小时候不敢到井边玩耍。 安公爷用得来的财把安家花房子修得更加气派了。先辈说,前后修了32年。 三、失火败落 花房子修好后,经历了三次火灾。 第一次发生在修好后不几年。 一个道人来化缘,听说安家花房子气派,自己来化缘,今天不要粮,也不要饭,只要金子。安家人见道人说话不中听,就想撵起走。道人说:“不给钱,你的房子要遭火烧。”大家一听,火冒三丈,要他说清楚。道人说:“远看像座庙,近看无神道。死了安公爷,卖起来莫人要。”说完就要走。安公爷听说后,连忙喊大家去找道人,吩咐要礼请回来。但道人不见了,大家分几路去找,也没找回来。 果然,花房子在不久后就失了火,神墙子烧了三天三夜。要知道,这神墙子修了整整三年,花掉了安公爷大部分的钱财。安公爷心急如焚,眼睁睁看着祠堂化为灰烬,气得一病不起,驾鹤西去。又有先生说,安公爷本来能活百岁,结果仅寿满八十,阴差阳错,只能怪当时没遇上化缘的道人。 乾隆三十七年,族中文人写诗赞安公爷:“生世八旬胸隐诗,无限古今尽皆知。显用锦绣人等觅,万不得一古来稀。”言安公爷“醇厚温良,善与人同。寿比南极,德似沧海。” 第二次火灾发生在乱世里。嘉庆年间闹匪,安家在凤鹤山顶修了安家寨,大家上山躲匪的时候,在炮台垭豁看见花房子冒烟。匪没有来,是二杆子干的,损失也不大。 “第三次是民国三十年前后,在我出生前。”那年大旱,老太爷安光智请人割麦子,母亲陈占桂在擀面条子,煮了一大锅,请大家吃午饭,大家不来。又热好面条,再请,还是不来。 老祖爷安占尔在睡屋里骂道:“擀啥子面条子,大家都不吃,你点火烧蚊子安?!”这时候,一条耗子窜过,带跑了火星子,把麦草堆点燃了,房子也跟着燃了起来。大家拼命救,救不住。 当时安有恒在街上打牌,有人跑去喊他:“你家房子燃了!”安有恒不信,说还要打一盘。喊他的人催得急,他只好慢悠悠往回走。走出场口,见花房子方向乌烟滚滚。还没跑到塆口,就听到噼里啪啦,像石头裂开的声音。他往家冲,见火光冲天,在绊了无数个扑趴后,回到家。但已经无力回天了。 大火烧了三天三夜,花房子化成了一片灰烬。幸亏花房子的墙壁大部分是用青砖砌的,木料烧了,瓦摔碎了,砖墙还在。 大家在砖墙上搭建新房子。新房子修好后,不伦不类,再也没有了当年的气派。 “不过,花房子的八字墙还完好。”詹琼英说,那照墙是八字形的,两面合起来,大概有十米长,四米高。照墙一边雕的是龙、麒麟、鹿、和牛马等畜类,全部是凸出来的那种雕刻,活灵活现,就像真的。照墙另一边雕的是各种蔬菜、粮食,有白菜、茄子、谷穗、麦穗、高粱、玉米,都是一柄结双穗,也是凸雕。照墙在六六年拆掉了一些,没拆完。“七六年地震时,我还看到砖往下掉。” 四、谁是安公爷 问:相传是骆驼驮金来家,是不是?答:是马,不是骆驼。 问:相传是安红火修建的花房子,是不是?答:不是,安洪火是洪字班,是生得很晚的人。也不是安联云, 老太爷说,修花房子的人比安联云辈份还高些,大家喊安公爷,姓名失考了。 以第三世安汝坤名义雕刻的安家石匾记载了花房子的修建信息: “今竟五世余矣。惟体父志,苦力成家,因造新宅,木石兼用,取多用宏,几费经营。且屋后有母坟,前厢相就,建立照墙、前坊。又坊墙脚下,一便举念另修一坊。” 由此可见,修建花房子的安氏祖先有安永庆、安汝坤父子。而族人聚居一院,修建者当还有大房安永禄、三房安永元,当还有安汝朝、安汝奇、安汝相、安汝乾、安汝直、安汝璠等。 臆推,花房子大概修建于乾隆年间,至嘉庆道光,已是守成状况。 (李戴于2019年1月1日记) |
评论图片 |
安瑞墓碑在建华乡极乐村8组凤鹤山安家寨下安家老坟咀。安氏先世原籍陕西省富平县流渠里张家村红庙枣园。始祖安鸾,号七,字星斗,于明朝洪武年间入川,取绵竹征德阳,授保宁府定川将军荣衔,屯居于广元大石盘。永乐年间,安鸾率子孙移迁剑州白岩里八庙垭山下,居至明末,期间子孙无考。明末,安琳袭封奋勇公,配贾氏,生养兴、养富、养贵、养训和养让五子。康熙年间,安养兴蒲氏携子安先、安昌、安祥、安瑞和诸弟迁绵州东、北二乡。 大房安养兴生安先、安昌、安祥、安瑞四子。安瑞于康熙年间插占于绵州东乡上二里太平场周家碥,生永禄、永庆、永元三子,是建华乡安家花房子安氏的始祖。评论图片 |
安公碑序 安公者,西秦富平籍也。自始祖入川,高祖迁绵,见山水秀/丽,遂家焉。四世而及于公。公性不凡,幼有老成之概,好读/书,不求甚解。及长,而娶孺人蔡氏,举四丈夫子,内助/相敬如宾,虽古之孟光不是过也。语其治家,勤俭之人者也焉;语其教子,耕读之外无他焉。自此,产增业盛,田连阡/陌,用取不竭,贯朽粟陈,都人士咸相庆曰:丕振家声,而/知其光前烈、裕后昆者,在此举矣。故历举其生平之梗概,/以为公序。 州学生员吴右江书丹】 左次间: 【见说安君竖墓碑,尊翁事迹本堪垂。刚方正直人咸仰,德/惠温良世所知。创就田园千顷业,修成堂构百年基。他时/定叶充闾庆,子桂孙兰积善遗。 己卯科温江举人候补县尧湛露华氏拜撰 老辈风流去已遥,如公品谊更高超。待人直欲全忠厚,处/世何尝近俗嚣?寿到康宁原有福,富知礼节自无骄。而今玉/骨堆黄壤,尚令芳名万古昭。 郡北增广生眷晚蒋锡铭西斋氏拜撰】 尧湛,字露华,号东郎,温江人,嘉庆己卯科举人。其人瘦而长,肌理清澈,目光灼灼,英光夺人。负才不羁,生平之磊落抑塞之气,常于诗酒发之。弱冠中举,因醉酒早卒,年不足三十。[1]生平喜为奇崛之句,也好艳体,著有《志果斋诗集》,无存。孙桐生《国朝全蜀诗钞》收录其诗48首。《温江县志/文学》有传。 其父尧茂德,字汝嘉,峨眉人,乾隆辛亥进士,官广东廉州府知府,尧湛因之生于岭南。胞兄尧浚,字溶川,岁贡生。尧浚《重到绵州》诗有句:“左绵三度见飞鸿,乔木疏烟景尚同。”两手足惺惺相惜,为知己。迁温江,遂为温江人。评论图片 |
IMG_3413.jpg (167.84 KB, 下载次数: 740)
评论图片 |
评论图片 |
评论图片 |
评论图片 |
评论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