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2019-1-6 22:16
本帖最后由 在蓉戎城人士 于 2019-1-7 11:44 编辑 这两天省委印发关于全省五大经济区发展的实施方案,让经济副中心这个话题,在包括城市论坛在内的四川各大网络阵地又火了起来。 但戎蓉发现,一些网络公众号,对经济副中心的一些基本概念都没弄清楚,甚至连相关的政策文件都没读“称展”,就开始对经济副中心进行解读,江来报道要是出了偏差,真的不用负泽任的吗? 解读政策的第一步是要认真研读政策本身,而研读政策的前提是要把政策文件找齐全—— 一、关于经济副中心的重要文件: (一)纲领性文件——链接:《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省委“决定”)(由于原文件太多太杂而且字太小,这里引用的是戎蓉的归纳整理版) (二)对纲领划重点——链接:《彭清华对《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的说明》(以下简称彭书记“说明”) (三)对“决定”和“说明”的进一步解读(以下简称厅委“解读”)——去年7月,省发改委、经信委、交通厅等省厅级单位,因解读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而召开的一系列新闻发布会。(由于内容太多找不大一个统一的链接,大家自行百度。关于经济副中心,也可参见本帖161楼和184楼的回复https://bbs.scol.com.cn/thread-15218103-17-1.html) (四)对“纲领”和“说明”未尽事宜的进一步补充——链接《关于加快推进五大经济区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五)其他参考信息一:各市一二把手以及重要会议上对争创“经济副中心”的表态和具体计划(自行百度) (六)其他参考信息二:《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7年四川各市州GDP总量、增量、增速汇总 2018年前三季度各市州GDP总量、增量、增速汇总 二、戎蓉对文件本身的解读: (一)、关于经济副中心的数量: 主要依据彭书记的《说明》,在绵、德、乐;宜、泸;南、达七个种子选手中选择2—5个(原话“一个还不够,二三个也不多”) (二)、区域分部: 根据刚刚发布的五大经济区“实施方案”。其中、成都、川南和川东北都明确提到要培育形成经济副中心。由此可以进步补充上一点,副中心城市起码是三个,而且川西、川南、川东北这三个区域,每区域至少都有一个。 所以有些公众号说绵阳、德阳离成都太近不可能,乐山实力又不够,那等于成都经济区一个都没有,这明显和省委决策相冲突,属于政策本身都没读“称展”的偏差性解读。 (三)、选拔标准: 根据彭书记的“说明”,标准是:经济总量3000—5000亿 发改委主任范波的“解读”:经济实力(总量排名、产业基础)、地理区位(国家干线交汇,重要出川通道)、城镇化水平(百万人口规模),范主任在GDP标准上降低了一点,说的是三四千亿。 (四)、确立时间。 去年的“决定”没有确定,“说明”里大概提到是“三到五年”,而今年初颁布的“实施方案”里,川南和川东北明确是到2022年;成都经济区没有明确时间,但依据绵德目前的发展态势看,只会比川南和川东北更早,很可能是2020或2021。(这里戎蓉做一个猜测,成都经济区即没提具体时间也没提具体城市,川东北提了时间但没提具体城市,前者副中心确立时间可能在2022年之前,甚至可能不止一个,所以时间无法确定到一个点;后者省上在南达之间还难以抉择,并且担心2022年两座城市未必能达标,所以用了含糊点的提法) 三、关于经济副中心的其他问题以及戎蓉的进一步看法。 (一)可以通过合并城市形成经济副中心吗? 省发改委主任范波:不行,那没有意义。 原文: https://sichuan.scol.com.cn/dwzw/201807/56359410.html 戎蓉观点:经济副中心的目的在于要能更多更快更高效地培育增量,而不是单纯的存量相加。 假设现在有两种方案: 方案一:A城经济总量3000亿,增速10% 方案二:B城和C城经济总量各1500亿,增速都是5% 把B、C合并后,经济总量达标了,但经济增速还是5% 况且合并B、C属于政治上的大变动,还要承担很大的政治风险。 抛开各自的家乡情结,从理性经济学人的角度换位想一下,方案一政治风险小经济收益高;方案二政治风险大经济收益低,你要是领导你如何决策。 从四川近几年的发展实际看,往往总量排名靠前的经济增速也更快。即便如此,七个种子选手,要达到3000亿的标准,最低也必须持续保持10%以上的名义增速。而在总量较大的基础上,还能持续保持较高增速,才能真正产生更多的经济增量,这次是经济副中心考核标准的本质。至于三千亿,五千亿,亦或者七八千亿,本身并没有实际意义。经济副中心城市达到三千亿标准后,还能在此基础上以10%以上的速度产生增量,这才是经济副中心的价值所在。否则的话,现在就可以把绵德、宜泸、南达合并成更大体量的城市,那确实没有任何意义。 (二)培育经济副中心城市是市场行为还是政府行为。 戎蓉观点:是政府行为,是人为地对市场自然竞争的干预。 戎蓉以前(从中国人口迁移趋势,看川渝未来20年城市格局——两超不可逆转,二梯队谁主沉浮?)就说过一个观点:在四川盆地里,“一城独大”或者“成渝两超”才是自由市场的结果,所谓的“多点多极”,“一干多支”,“经济副中心”,本质上都是行政干预。(原因在上帖中详细解释了) 现在的“经济副中心”和过去的“多点多极”的区别在于:多极是全省撒芝麻,是把成渝两超虹吸后剩余的资源较为均匀得撒给剩下的二级城市;而“副中心”是要把这些剩余的资源重点投向几个重点城市,让这几个城市先一步突出重围, 一方面,对内看,改善首位城市和二级城市过大的发展差距,在成都资源开始外溢之前,提前培养好几个二传手,避免今后入川的资源再从成都流向贵阳、昆明这类实力不强的省会城市(实际上,成都发展到现阶段,已经开始出现外溢的趋势,虽然还没到全面溢出的阶段,但将来将这些资源重点引导向哪里,从省委的决定,从成都党政代表团去年的全省市州行可以看出些端倪); 另一方面,从对外角度来看,在确保成都对其他中西部省会城市的竞争优势前提下,将省里的资源集中投向几个点,培育一两个能和遵义、桂林、宝鸡这些外省二梯队城市增强资源的种子选手。 最后,在决议中专门有一段,提出“区域内已经块区域利益共享机制”,以及实施方案中,反复提到的“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等字眼。 可以看出这是一整套,类似小平“先扶强,再助弱,先富带后富”的思路。即在尊重市场基本规律前提下(扶强而不扶弱,也不搞大锅饭,搞平均;效率优先然后才是公平),以划定“特区“(资源倾斜,行政扶持)为主要手段,摸着石头过河式的(先确定七个种子选手一轮投资,三五年后看成效再决定二轮投资)宏观调控式发展方案。 (三)经济副中心的干货究竟是什么? 戎蓉认为:既然培育“经济副中心城市”是一个行政行为,那么它经济上的本质就是资源倾斜和先占;政治上的本质就是权力特殊。而后者又是前者的前提。 落实到具体层面,一种可能是由下而上:市委书记入常,或者有高于其他城市书记地位的安排。这是其他省份做过的常规安排。 另一种可能,由上而下:市委书记的地位不变,但在省级层面成立一个对应领导小组,分管协助一个副中心城市;或者直接把某市的工作纳入某位省委常委的分管范围。 这属于一种制度创新。 最后总结: 【1】实际上,彭书记在《决定》中提到的七个种子选手(区域中心城市),在去年的决定和今年的实施方案中得到的干货项目,相对于其他城市总体上更多更好,这已经相当于第一轮风投。 【2】三到五年之后,根据第一轮风投的产出效率,筛选出三到五个投资收益高的,进行第二轮更大规模的投资。 并同步提升话语权(区域经理入董事会或者兼任总公司其他要职) 【3】加快区域协同发展,制定恰当分红模式(存量不动增量分层),实现首位城市与副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与区域中心城市及其他城市;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共享发展增量。 |
本帖最后由 在蓉戎城人士 于 2019-1-7 15:44 编辑
【补充一】关于经济副中心城市的区位选择 区域经济学里经常提到的两个概念——辐射和吸纳 经济副中心的区位选择自然逃不过这两个词。 吸纳: ①是吸纳全国性资源(产业转移、人口回流) ②是吸纳成渝两超的溢出性资源 ③是吸纳其他二级城市的资源。 中短期内,领先优势不明显,③这种情况基本不存在; ②吸纳成渝两超的溢出,在市场自发的前提下,离得近的反而有优势,所以绵、德因为离成都近不适合做经济副中心这个论断站不住脚,况且拿尺子在地图上量一下,绵阳离成都并不近。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会产生这个错觉。当然,在行政干预的环境下,也有可能先往远处溢,比如去年成都党政代表团破天荒的地级市之旅,首站到的就是宜泸。 总之,距离成都重庆的远或近,并不是经济副中心区位选择考虑的必然因素。 ③吸纳全国性资源,最重要的前提是对外交通通达度。除了最好水陆空齐备之外,必须要在重要的出川大通道上。而七个种子选手,无一例外都既在出川大通道,又在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上。这个时候,地处盆地边缘的城市反而可能更具优势。所以盆地边缘不适合建设经济副中心的论断同样站不住脚。事实上,盆地的两大经济中心(也是所谓的吸血中心),恰恰就在盆地的边缘,而盆地中心反而是被吸血最严重的地区。七个种子选手中,六个都在盆地边缘的出川门户位置。 另外,在吸引劳动力回流的问题上,体量大,人口基数大,外出务工人口多的城市,反而蕴含更持久的人口红利潜力,这也是七个种子选手都是大体量的原因之一。 辐射: 辐射能力,最重要的当然是本身的经济实力,区位再好,没有经济基础,也谈不上辐射。 经济是基础,交通是前提,没有通道的交通,资源进不来,同样也出不去。 选择盆地地理中心或者区域几何中心,可以更好辐射盆地内部;但选择盆地边缘城市却能更好辐射周边省市。四川作为西部首省要参与全国竞争,眼光肯定不能限于盆地这一亩三分地。 不过上面说的这三点,戎蓉认为对四川经济副中心的区位选择并没有实际的参考价值。 因为:扶持经济副中心城市的本质是行政行为,是资源的倾斜,被确立为副中心的城市,未来漫长的时期内,主要都是吸纳,一是优先吸纳成渝的溢出;二是吸纳全国性的产业转移和人口回流。 在自身吸饱壮大到一定程度之前,根本没有资格和能力谈辐射谁的问题 评论图片 |
本帖最后由 在蓉戎城人士 于 2019-1-7 01:01 编辑
【成渝两超和七个种子选手分布】除了南充,包括成渝两超在内,全都分布在盆地边缘,难道只是巧合 【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与七个种子选择的分布】 【】对于吸纳成渝两超溢出,四川二级城市面临的普遍问题是市场体量太小,产业体系不全,配套基础薄弱,导致的结果可能是根本接不住成渝的溢出,最后资源都流向了成本比成渝更低,但基础又比四川二级城市好很多的昆明或者贵阳。 同时,盆地外的城市比如遵义,同样对成渝的资源虎视眈眈,不然遵义为什么铁了心要想修直通成都的高铁。 【】对于吸纳全国性产业转移和人口回流,四川的弱点是处于交通网的末端,物流成本高,四川的二级城市就算想抢一点超大城市的剩菜剩饭,也还要先和遵义、桂林这类城市竞争。 比如近几年珠三角的手机企业内迁,大品牌去了重庆,小品牌首先去的是遵义,而后才考虑盆地内的宜宾泸州。 终上所述,如果盆地内不能尽快形成几个位于成渝身后,能压住遵义、桂林、宝鸡,甚至在局部能和贵阳昆明拼一拼的经济副中心城市,那么四川不仅在全国性资源的争夺中将失去大量机遇,甚至通过成渝两超已经吸进盆地的资源,因为盆地内缺乏合适的二传手和承接地,也会逐步向盆地外流失。 这便是四川经济副中心建设的最大紧迫性。 评论图片 |
本帖最后由 在蓉戎城人士 于 2019-1-7 11:58 编辑
【】经济副中心,2022年(或者前后其他时间节点),只是一个起始点,而不是终点。而后漫长的时间都是培育经济副中心的过程,也就是吸纳资源,壮大自身的过程;这个过程结束之前,根本谈不上辐射。【】由于四川城市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被选择为经济副中心培养对象的城市,和其他二级城市比,现阶段还没有特别显著的领先优势,因此不太可能吸纳其他二级城市自身的资源(特别是人口流动);能够吸纳的主要是: 一、打工人口回流(自身人口体量因素决定) 二、东部产业转移 三、成渝配套产业外溢 第一条主要是自发因素;后两条既要靠城市自身的禀赋和努力,也会受到行政力量的巨大影响。 评论图片 |
还是很认可这个分析
评论图片 |
说得透彻
评论图片 |
戎戎的解读比前几天那些花式沙雕解读靠谱多了,支持一个。另外,个人认为,争创经济副中心最大的干货就是入常。但是肠胃班子名额是有限的,目前外省地级市和非省会城市一把手入常数量最多的好像也就两个吧,四川要搞个新花样出来超过三个就很难安排了。而且有个担忧就是,下一任如果思路变了,不认这一任挖的坑,争了半天又和次级突破一样白折腾了可有啥意思……
评论图片 |
有意思。
评论图片 |
高质量分析贴。希望有关人士能看到。四川资源有限,副中心不宜太多。
评论图片 |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2019-1-7 10:09
本帖最后由 tristan1898 于 2019-1-7 10:11 编辑
兰广通道因为蓉昆的开通,已经改道了。 就看了一张图,楼主发文经常携带私货,已经没什么兴趣看了。 评论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