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1)

收藏( 0 )

分享

点赞(0)

举报

0 1 698 2010-12-8 23:27 | 只看该作者
《让我们看清“11·21威远八田煤矿透水事故”的后续处理方案》
  
  
  2010年11月21日,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八田煤矿发生一起老采空区透水事故,造成29人被困。事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有关方面千方百计、全力以赴抢救被困人员。经各方共同努力,11月22日,29名被困矿工成功获救,这个结果是令人欣慰的。
  
  事后,威远县出台了“全县56个煤矿全部停产整顿”的决定,威远县领导如此坚决果断地重拳出击,似乎要将“矿难”这个恶魔,彻底消灭。这样的举措,符合全国广大善良民众的愿望。
  
  我们在网上搜索一下,才突然发现,威远县领导,仅仅是简单地效仿了一下全国各地相同的处理方案:某某地区发生一起矿难,某某地区就“煤矿全部停产整顿”然后,另一地区再发生一起矿难,另一地区又“煤矿全部停产整顿”,周而复始。
  
  当我们同情多年来因矿难牺牲的无辜同胞的同时,我们不禁要问:矿难前后,相关领导都在做什么?这样连续不断的“血的教训”,相关领导在酒足饭饱之后,思考出“减少矿难”的有效措施了吗?
  
  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下“全部停产整顿”的真实意义。
  
  动辄就“停产整顿”似乎成了当下煤矿矿难发生后,各地政府通用的一个“法宝”。这种“一刀切”和“一人生病,全家吃药”的方案,美其名曰,是对矿工生命安全负责,也是对企业生产安全负责,更是对社会和谐稳定负责。纵观现实,矿难之声,不绝于耳,他们(管理者)负了什么责?
  这是一种管理者推卸责任、转移视线、保全乌纱的最佳方案。不仅于事无补,反而是一种惰性执政、粗暴执政、不法执政、是一种对国家无功,对人民不利的极端表现。
  
  这样说,无意要拯救那些平日里“奢侈无度”矿难时“水深火热”的煤老板,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让应该负责的人担责,无关的人不再遭殃!
  
  为了证明以上的说法,我们可以先看看煤矿全部停产整顿的明显弊端:
  
  一出事故就所有煤矿全部停产整顿,就是“一人生病,全家吃药”。要知道,并非所有煤矿都非法生产,都不符合生产条件,都存在一样严重的安全隐患;停产对于煤矿,不仅意味着不能生产,经营的停止,收益的受损,同时也意味着巨额的开支:一是井下排水、瓦斯抽放、通风等机器设备必须照常运转,井下巷道和工作面必须维护;二是人员停工学习的开支,和管理、留守、设备运转和井下维护的人工费用开支。这些开支并不亚于生产条件下的开支,却没有一点经济收益。停产时间越长,损失越大。这样的巨额损失,显然有悖于经济规律,煤老板平时那点“暴利”根本就承担不起。继而是压力向煤矿传递,煤矿又一轮的加足马力生产,从而种下事故爆发的隐患。
  
  矿井停产期间,虽可通过继续运转设备避免井下瓦斯大量积聚和井巷水位上升,但却解决不了井巷、工作面在地层压力下不断加剧的顶板变形和破碎,由之形成顶板垮塌隐患;而煤矿多有自燃倾向的煤层,也会在停产期间因温度升高和氧气的作用而发生自燃。也就是说,停产整顿的结果,可能是更大隐患的产生,恢复生产之后事故反而可能发生。这是自然规律使然。
  
  市场煤炭供应本来就十分紧张,停产整顿必然加剧紧张。引起的将是电力紧缺、拉闸限电、企业停产、市民生活不能正常进行等连锁反应。反过来,这可能给政府带来压力。要不怎么说是对国家无功,对人民不利呢。
  
  在八田煤矿29个被困的矿工,是不幸而又幸运的,不幸的是他们几乎葬送性命,而幸运的是他们得到了关注和施救,并且还会得到更多的危机公关式“领导关怀”,这也无可厚非。但是,还有一大群人,“全部停产整顿”所在煤矿的千千万万采矿工人,他们现在是什么情况?这无期限的停产整顿,他们都是计件制领薪,国家不发工资,煤老板自顾不暇更不会为他们发工资。采矿工人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下井采矿?若不是生活的压力,一家大小要吃饭,但凡有一线别的出路,谁愿意做这样的工作,他们是弱势中的弱势群体,领导潇洒地一句“全部停产整顿”,整顿了谁?事故里有责任的干部和煤老板,该下课该枪毙,我们都不反对。而这些“被整顿”的千千万万采矿工人,他们怎么办?他们在呼喊吗?我们的领导听不见,因为离他们太远!
  
  最后再说“煤矿全部停产整顿”也不是一无是处,首先可以杀鸡儆猴、着重提醒。也可以保障在这个非常时期没有矿难发生,为连续矿难提供一个间隔期,好像是一个治理成就。
  
  我们必须看清“11·21威远八田煤矿透水事故”的后续处理方案。
全部评论
百姓记者 lv. 1

主题

交子

粉丝

发消息

生日:

暂未填写

所在地:

暂未填写

蜀ICP备1202825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072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1 | 230511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川网文(2012)0025-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