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嬗变》---纪念改革开放30年革命老区农村巨大变化中篇小说(六)

热度 1已有 649 次阅读2009-1-21 15:45

                           (六)

                       猪娃子娶媳妇(二)

这媒婆子基本上是属于“皇帝不急太监急”的那一类角色,哪家有几个娃娃,好多岁了她们清楚多很,一天到晚都在考虑如何给这些娃娃配对,比人家的妈老汉儿都操心,其目的是为了挣那几个谢媒钱,那个时候的谢媒标准,大概是二块四毛钱,可以买三十包“经济”牌纸烟,加上平时零零碎碎得的一些好处,还是不错的,所以各大队都很有那么几个媒婆子,有的几乎是职业型的了。
这媒婆子其实古已有之。最早的大概是唐代大才子元稹写的《莺莺传》里的红娘。后来经元代大戏曲家王实甫之手改成了杂剧《西厢记》,唱了几个朝代,经久不衰。红娘的伶牙俐齿也深入人心,成了媒婆的开山鼻祖,祖师爷了。舞台上红娘的模样大多清秀,因为她究竟是崔莺莺的婢女,使唤丫环,年轻嘛,但终究脱不了拉皮条的嫌疑。大概是因为这一点的缘故,后来舞台上的媒婆子就大多是丑角形象了,一律的是老妞,偏又要涂上厚厚的粉,装年轻,又一律地在嘴边涂上一颗黑痣,舞着一块手巾,故意地打情骂俏,东说西说,为两个其实早已情欲勃发,却苦于不能主动捅破窗户纸的少男少女当掮客。媒婆子在舞台上上窜下跳,急欲成人好事觉得自己负了好大的使命多有功劳样。而一旦那少男少女捅破了窗户纸,必定卿卿我我,如漆似胶,恨不得立即成就好事。而此时媒婆子却不知趣,还要在人家面前晃来晃去,就有些象一条挡路的狗了,是讨厌之极的了。
但是这朝朝代代又离不开媒婆的,古不是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吗?所以这媒婆是万万少不得的,少了,这人口繁衍的百年大计就要打折扣了。那个时候没有什么婚姻介绍所,是全靠媒婆在中间穿针引线的。
媒婆的穿针引线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媒婆觉得哪两个娃娃合适配对,就会找上门去,给双方的父母交涉,征求双方父母的意见。当然也有父母主动请媒婆留意合适的娃娃给自己的娃娃开亲的。一旦男女双方父母都同意见面,双方就会在赶场天到街上去找个饮食店,两家人坐下来摆一摆龙门阵,交换一下意见,谈一谈娃娃的出生年月啊,念了好多书啊等等等等事情,总之是玄谈。那些娃娃一个个也不是很懂事,但见面终究是一件新奇的事情,所以大都扭捏了会去的,或者说是怀着一种渴望的心情吧。双方父母摆谈后,稍微满意的,男方的家长就会主动请女方吃饮食,一碗面条或者一碗凉粉。女方的家长觉得不满意,就会坚决的推辞不受,并带了婆娘娃娃走人,如果感到稍微满意,就不会推辞,并在吃饮食的时候与男方相互交换子女的生辰八字写在纸纸上,以便请算命先生算一算这生辰八字合不合。这媒婆的第一步工作就算完成了,好处是得了一碗面吃,过了个嘴瘾。
这男方的家长得了女方的生辰八字,就会去找人合八字。这八字,其实是周易术语四柱的另一种说法。四柱是指人出生的时间、即年、月、日、时。在人用天干和地支各出一字相配合分别来表示年、月、日、时,如甲子年、丙申月、辛丑日、壬寅时等。每柱两字,四柱共八字。依照天干、地支沂涵阴阳五行属性之相生、相克的关系,推测两个人是否适合婚配,也算是一种非物质文化的民间遗产,属于玄学一类。在挺进公社,这算命合八字的事情基本上是赵瞎子在做。赵瞎子其实他妈的也不算瞎子,就是一只眼睛是青光眼而已。以前“破四旧”的时候,赵瞎子因为算命看相搞封建迷信,被公社和大队干部打得喊娘倒老子的,场场的挨斗,脚都站肿,又常常地捉到公社去做“学习班”,甚至被吊在梁担上作“鸭儿凫水”状。但“四人帮”一打倒,这牛日的又出来搞这些活路了。先还是偷偷摸摸的,后来见没有干部管他,索性在街上何老头店子里坐起,名曰吃饮食,实际上他的算命摊摊就又算摆起来了,只每场给何老头四角钱的摊子钱,就是租金,大家都好。公社公安员张大市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三个原因:一是群众有需求,存在就是合理;二是赵瞎子也造孽,打也打了,骂也骂了,还是要做,没有办法,赵瞎子屋头五个娃娃要吃饭,婆娘是个疯子,半疯癫状态,赵瞎子必须挣点钱给她看病,不是的话那疯婆子动不动就要打人,也麻烦;三是赵瞎子给张大市偷偷地塞过几次纸烟,却不是“经济”牌的,赫然是“飞马”牌,二角五一包,高档烟呢,拿去孝敬自己新媳妇的爹,红光公社革委会的王副主任,多有面子的呢!所以公社公安员张大市对赵瞎子也就不求啥管,只县上大检查的时候招呼赵瞎子提前把算命摊摊收了。赵瞎子的算命摊摊又没有什么东西,除了一个黄历本本就全靠他那一张嘴玄吹,所以收摊子也容易,抬了屁股就走人,所以大家都相安无事几年了。
这男方家长在何老头的饮食店找到赵瞎子后,有的就敬上一支纸烟,却不说女方是谁,怕的是八字不合先说出去以后双方父母脸上不方便,尴尬。赵瞎子也不问,职业道德嘛。就将了这两个娃娃的生辰八字子丑寅卯地掐算一番,没有相生相克的,就写个纸纸,划个猫猫,说八字是合的,可以!相生相克的八字,也写个纸纸,划个猫猫,说不合。合了的八字,都欢喜,这男方当家的女人就从兜里拿出一个装钱的手帕,层层叠叠地打开了,数出两角四分钱给赵瞎子;八字不合的,赵瞎子叹口气,这男方家长也叹口气,但还是数出两角四分钱给赵瞎子,这是个礼性钱,少不得的。
第二个赶场天,媒婆就会找男方家长索要合八字的结果。生辰八字不合的,就由媒婆将写八字的纸纸交给女方的家长,这个民间就叫“退八字”;合了的,媒婆就会找女方的家长商量下一步的安排“会面”和“看家”的仪式。其实家长也大多会征求娃娃的意见的,并且全家合计合计。比如男方合计的结果后觉得不满意,嫌弃女方条件不好啊什么的,就不会去找赵瞎子合八字,第二个赶场天直接将女方的八字交换媒婆扯故是“八字不合”,这门亲事就算黄了;女方回家后全家也会合计合计,如果觉得不满意,即使第二个赶场天媒婆拿来的八字是合的,女方也会说要再去合一下,实际上是个推口皮的话,也有一些憨直的男方家长死等,第三个赶场天,媒婆拿给男方的当然会是一个“又去合了一下,两个娃娃八字不合”的推脱的话,有些聪明一点的家长,实际上从女方要求要重新复核八字的那一刻就知道这门亲事已经黄了的。
如果男女双方都满意,八字又合,就还要请赵瞎子看个日子,女家都男家去“看家会面”。其实这“看家”是“看家”,“会面”是“会面”,是两个礼性程序,但现在大家嫌麻烦,就将“看家会面”两个仪式和在了一起进行了。“看家会面”一般定在农闲时间,不耽搁人,女方就邀约点七姑八姨,娘舅婶娘等高参,在媒婆的带领下,带着挑剔的眼光浩浩荡荡地开到男家来,看什么?一是看男娃长得怎样,爹妈响快不响快,生产队分配如何;二是看男家的房子杂样,瓦房吗还是茅草房房,是不是单家独户,是否“柴方水便”;三是看男方的负担重不重,有几姊妹,几弟兄等等等等的东西。反正挑剔得很,比成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中央检查团的检查还要挑剔,一句话,就是要人自家的女娃子嫁过来不要吃亏。其实那个时候农村的条件都差不多的,就是乌鸦和猪比黑的关系,也没什么可挑剔的,也没有挑剔的条件,但是仪式却必须要走的,走了这道仪式,这亲事才算勉强定下来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男方也会邀请自家的七姑八姨,娘舅婶娘来参谋参谋,人数还很多,相当于办了一个小的酒席,所以这个过程又叫吃“看家会面”酒,提高到了酒席的高度,有的殷实一点的人家还要请倌烙师主厨,请的客主要是自己的亲属,有的还会请生产队,大队干部。
中午吃了饭,收了碗,男方就会把给女方家的“打发“铺排出来放在簸箕里或者放在堂屋桌子上给大家过目,也有显摆的成分。这“打发“也是个礼性,是必须的。“打发“的东西照例是给女娃子的一套衣服,一双新鞋子,就是从头制到脚的一套,也有大方的给女娃子的爹妈也制一套衣服。女方一起来的高参七姑八姨,娘舅婶娘的礼物也少不得的,但要轻得多,通常是一双袜子或一方手帕,有的就乘机带了一些细娃娃来,鼻涕拖起老长。这些细娃娃,少不得要打发些钱,却是两角四角的,大方一点,会给到六角钱,几个细娃下来,就是不小的一个数目,这些高参,又是万万得罪不得的,回去嘀咕几句,这亲事也可能黄的,”十个说的顶不上一个夺的”,嘛,是非都是刁夺出来的嘛。这还不算,女娃子还需要打发钱,通常是五块十块的;女娃子的爹妈也需要打发钱,通常是二块四。当然还有其他一些礼物,比如每家一小包酥肉,就是用棉子油炸的面疙瘩,还有打发点儿面条粉条什么的,一句话,这个“看家会面”酒,男方是大大地出了一盘血,女方算大大地赚了一把。
“看家会面”酒后,男娃女娃两家就可以走动走动了。但决不是现在那些娃儿见网友的那个速度,第一次见面,第二次就上床,或者见面就上床,下床就分手,那就叫“莫家教”,社会舆论谴责得厉害,是不支持的,不但爹妈抬不起头,就是以后娃娃再要开亲也开不到好亲嘛,“破鞋”了呢。这个走动也是有规矩,有时间的。什么时间,节气才行。主要集中在端午节和春节。
布谷鸟一叫,新麦就熟了。生产队分了新麦,家家户户就到磨房,用牛将麦子磨了,拿回家细细地用萝子萝。那时侯有专门走街窜乡绷萝子的人,用一揸高10厘米宽的竹片围成一个脸盆大小的圆圈,接头处用棕索细细地绑好后,在圆圈的相当于脸盆底的一面用细网眼的纱布蒙了,纱布与竹片的连接处用细麻绳密密地缠绕了,这个箩子就算做成了。将磨好的麦子舀一戳瓢放在箩子里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摇晃,细的白面就漏到下边的簸箕,箩子里就慢慢地只剩下粗的麦肤子。将麦肤子倒在盆里,再用戳瓢戳一瓢,周而复始。这戳瓢其实是现在瓜瓢的祖先,是用木头挖空做的,现在都改成用铝或铁倒的了,分量轻,也好做好用的多了,那时候却是没有的,只有戳瓢。
这麦面箩好后,细的白面就可以拿来煮面疙瘩或者蒸包子,粗的可以拿来煮麦肤子搅团或者也拿来蒸麦肤子馒头,那味道就与白面的差了不止一个档次了。用细的白面做皮,用棉子油炒了四季豆做馅,或者夸张一点再剁点腊肉在里面,那就是著名小吃“巴山腊肉包子”,瓣开薄皮的包子来,露出那冒着热气的馅儿来,金灿灿的是腊肉,翠绿的是四季豆,娘的,不说了要流口水了。(未完待续)

评论 (0 个评论)

蜀ICP备1202825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072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1 | 230511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川网文(2012)0025-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