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3)

收藏( 0 )

分享

点赞(7)

举报

7 3 16567 来自 四川省 2021-8-19 09:16 | 只看该作者
图片评论

产教融合重要平台——科创中心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联合发布产教融合型企业和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名单,宜宾市被列为全国21个试点城市之一,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的城市。

    据了解,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产教资源相对集聚,经济总量在本省(区)处于前列,主导产业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具有良好的人才基础。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和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有利于促进教育、产业要素集聚融合、优势互补,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宜宾成为全省乃至西南地区唯一入选城市,基础和优势在哪里,短时间内如何实现高校、人才、产业聚集,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记者走访了相关院校、部门和企业,深入了解创新引领产教深度融合的宜宾模式。 

    校企协同

    探索产教融合新路径

    八月的三江新区,骄阳似火,厂房、校区、街道、公园等施工现场建设如火如荼,随处可见高楼、塔吊林立,工人们或操作着各类机械设备,或忙碌在车间生产线上。

    图片评论

    学生王蜀楠在产线下载岗位核对下载工具和软件版本是否准确一致

      在四川酷赛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王蜀楠正在维修产线BT岗位的夹具。这是她到企业实习的第一个月,已熟悉了手机主板软件下载、功能校准、测试等多个岗位的工作,成为了工程师学徒,并有望在三个月的实习期满后,留在企业成为正式员工。

      “从2018年在宜宾建厂开始,我们每年都会到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招聘。特别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与我们的岗位非常对口。”该公司人事主管陈婷表示,目前已有2名该校毕业生成长为了工程师,成为公司核心技术人员。这批39名实习生中,她希望能有50%—80%的学生留下来。

      王蜀楠的校友张坤,3个月前通过工学交替进入了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学习,在公司安排下,他又从深圳派遣回了宜宾,对四川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电池生产最后一步“密封钉”设备进行调试维护。每个月不仅能领到六七千元的补贴,还能学习到多项技能。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电智学院副教授张焕国是这批48名工学交替学生的带队老师,挂职大族激光新能源事业部工程师,除了完成企业交办的工作任务,还全程陪同学生,对其进行思想、安全教育和生活管理,做好企业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协调。“这是我院学生第一次到深圳企业实习,但是他们都表现得非常好,许多同学在3个月内就得到企业的认可,被派遣到全国多地提供技术支持工作,还有部分同学担负起企业新员工培训责任。他们通过企业的培养和自己的勤奋努力,已经成为了企业二梯队主力。”

      企业解决燃眉之急,学生掌握先进技能并就近就业,校企深度合作一举多得。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规划与产教融合处处长黄天齐告诉记者,作为宜宾市政府举办的唯一一所高等职业院校,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积极主动承担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建设任务,围绕宜宾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和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教副中心目标,抢抓厅市共建“学教研产城”一体化试验区战略机遇,持续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模式,提升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提升人才育训质量。

      图片评论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现代学制班动员会

        一方面,聚焦校企多层合作,构建“双元”育人新模式。与头部企业联合开展前沿技术引入、职业标准编制、课程及资源开发等;与骨干企业联合开展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实习就业、人力资源互派等;与中小微企业联合开展员工培训、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等。另一方面,紧扣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构建产教融合高能级平台。有序推进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宜宾燃面学院、宜宾智轨产业学院等重大产教融合项目建设,实现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的“四链”融合。

        黄天齐说:“同时,我们与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临港经开区管委会签约共建‘宜宾职业技能技术实训中心’项目,联合华为、西门子、海尔、奇安信、海康威视、科大讯飞、华中数控等头部企业和领军企业的社会化培训项目集中入驻,形成专业化的职业技能培训平台。”据了解,宜宾职业技能技术培训基地既作为学生实践实训教学的重要场所,也成为宜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国家产教融合公共实训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有力支撑地方人力资源开发和供给。

        资源共享

        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实践体系

        近日,四川中电福溪电力开发有限公司、四川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宜宾科易换电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换电重卡示范工程。项目计划2022年一季度建成并示范运营,计划五年内在宜宾市推广换电车辆超过2000辆,助力宜宾市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城市申报,打造四川区域电动化样板城市。

        该项目是我市首个换电重卡示范项目,是四川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开展的一项重要先进科技成果转化和试点工作,也是产教融合的重要成果。

        图片评论

        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办公区

          四川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董事长华剑锋介绍,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四川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团队带头发起,在宜宾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依托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新能源汽车产学研联盟的力量共同建设,落户于宜宾市科技创新中心,致力于推动以动力电池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全技术链和全产业链发展。

          经过1年的努力,该工作站已在电池安全、先进材料、快充快换、智慧能源等最新技术领域方面展开科研工作。今年预计产生授权专利20项以上,对外竞争性科研合同收入2000万元以上;已落地成果转化企业3家,在孵科技创新团队10家以上;已组建以院士团队领衔的60多人高水平科研团队,引进行业国内外高水平专家3名,在站研究生、博士后接近20名,与清华大学、西华大学、宜宾学院等高校展开产学研联合人才培养,今年预计将达100名科研人员;与宜宾市、清华大学共建的高水平实验室将于今年9月投入使用。

          依托科教振兴产业,一体推进“学教研产城”,创新引领产教深度融合,我市还有诸多典型案例,既有五粮液集团公司以人才培养为基础,以共研共建为依托,以重点项目为导向,以技术突破为动力的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发展模式;有市科教集团学教研产城五位一体模式,积极“牵线搭桥”,产学研无缝对接;还有电子科大校地合作模式,“企业+学校”双导师,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

          图片评论

          高校学生在企业进行工艺测试

            一体化发展

            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宜宾在高校资源并不算好的情况下,不仅“无中生有”建设大学城、科创城,走出了一条以科教支撑产业创新发展的新路子,而且还将持续推动大学城做特做强,打造成渝地区创新创业人才集聚高地。

            目前,宜宾市已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20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在宜办学高校达12所,到今年秋季学期,全市在校大学生人数将达到8万人以上。三江新区内,157家规上企业,12所高校、12所产业技术研究院和2个院士工作站集聚,“一区双城三园四基地”的产教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初步建立。

            最近一年来,我市与重庆市共建成渝双城经济圈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发展共同体;校企共建绿色食品、汽车与轨道交通、智能终端等产教联盟,探索构建“相互需求、要素融合、共谋共建、绩效分享”的产教融合发展机制。全市已推动229户规上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新签合作协议144份(累计409份)。28家企业达到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试点申报条件,13家企业列入全省首批65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试点候选名单。

            下一步,宜宾还将推动区域内40%以上规上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推动40家以上的企业达到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试点条件;深化“引企入教”改革,鼓励企业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新型学徒800名;加强平台支撑,建设4个产教联盟,企业技术中心15个、工业设计中心5个,建设企业重点实验室4个、科技企业孵化器4个等校企合作平台。

             来源:宜宾日报

            图片评论×

            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 1
              • 2
              • 3
              全部评论
              西瓜睡 lv. 4

              主题

              1627

              交子

              11019

              粉丝

              26

              发消息

              生日:

              暂未填写

              所在地:

              暂未填写

              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蜀ICP备1202825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072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1 | 230511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川网文(2012)0025-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