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14)

收藏( 0 )

分享

点赞(0)

举报

0 14 13938 来自 四川省自贡市 2020-11-5 14:01 | 只看该作者

今巴蜀地区自秦以来,曾先后出现过无数的古县,这些古县仅极少数保留并传承至今,绝大部分都因特定历史原因消逝在历史长河之中,且由于史料记载缺乏,令后世难以知其全貌。在川南内江与自贡两地之间,就曾存在过这么一个古县,使内江与自贡两地实现了首次区域融合,它就是置于隋末废于宋初的和义县。历史上关于和义县的记载极少,因此知道和义县存在的人也不多,但如今我们可根据前人的记载和考证,对和义县的建置沿革、县治及境域作一番全面考证。

招和夷僚,置县和义

成书于唐代宪宗元和年间的《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和义县,中下,西南至州一百七十里。本汉资中县地,是泸、资二州界,隋大业十二年(616)分置和义县,以招和夷僚,故以和义为名。内江水,在县西一百七十里。县有盐井五所”。这是有关和义县的最早记载。
      早在西晋末年,巴蜀地区为李雄所据,称帝建国,史称成汉。成汉李寿时从南中、牂牁等地掠夺了大批僚人进入蜀地,以充实因战争而荒芜的城镇,史称“僚人入蜀”。僚人入蜀后,今内江、自贡地区亦遍为僚人居住。隋炀帝大业十二年,为招和泸川郡(泸州)、资阳郡(资州)两州郡未定界(今内江、自贡中间区域)聚居之僚人,新置和义县,以招和夷僚故县名和义。
      关于和义县的置县时间,各史料有不同记载。北宋《太平寰宇记》载“隋大业三年(607)置和义县”,1994年《内江县志》载“(隋)大业十一年(615)招和夷僚,许以资州、泸州邻界地置和义县”,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载“隋大业十二年分置和义县”,《四川历代政区治地今释简表》亦载“和义县—隋末,炀帝大业十二年置”。可以看出,各史料记载时间虽有不同,但均记载和义县为隋末大业年间所置。考虑到成书于唐代的《元和郡县图志》距隋代最近,可推断和义县置县时间应为大业十二年。
      和义县设县前其地本属资泸二州未定界,关于其置县之初是属资州还是属泸州,1997年《资中县志》有载“隋末恭帝二年(618年)……时(资阳)郡(即资州)领县15:盘石、内江、威远……和义、月山、龙水、银山”。此记载时间距大业十二年置县仅两年,期间和义县归属变动可能性极小。且在《四川历代政区治地今释简表》中,作者蒲孝荣亦将和义县在隋代归入资阳郡(资州),可推断和义县在置县时当属资阳郡(资州)。又《读史方舆纪要》有载“和义废县……隋末置,唐初属泸州,贞观八年(635),改属荣州”,且《旧唐书》与《新唐书》等史料均仅记载贞观八年和义县由泸州改属荣州。综上可知,和义县置县之初应属资阳郡(资州),大致在唐武德初年(可能就是武德元年),和义县由资阳郡(资州)划归泸州(泸川郡),并在贞观八年最终改属荣州。
      北宋乾德五年(967),废和义县,分属富义监、威远县、内江县,今属自贡市大安区、沿滩区及内江市威远县、市中区等地。北宋《太平寰宇记》载“废和义县……皇朝乾德五年废入威远县”。

图片评论

和义县建置沿革简表

    县治两徙,位置成谜

    历史上关于和义县治位置的记载及其模糊,且各史料记载相互矛盾。如明代《读史方舆纪要》载“和义废县在县东南百里”,而清嘉庆《威远县志》则载“和义古县在县北,明史稿载在东南有误”。仅北宋两部史书《太平寰宇记》和《唐会要》有关于县治迁徙的明确记载:《太平寰宇记》载“唐元和十三年(818)移于旧县安置,以便水陆贸迁之宜,从东川节度使李逢吉之请”;《唐会要》载“荣州(和)义县,泸州合江县,元和十三年五月,东川节度使李逢吉,请各移于旧县界址,以便水陆贸迁”。据此可得知和义县治至少经历过两次迁徙,即至少有新旧两处县治,但和义县新旧县治具体位置却无从得知。
          在今人对和义县治的考证中亦存在争议。任乃强在《四川州县建置沿革图说》中将和义县旧县治定为今内江龙门镇,将新县治定为今自贡仙市镇。其《考订和义县治的经过》一文中,根据史书记载元和十三年为便水路贸迁移和义县于旧县治,认为隋唐时期该区域仅沱江能够通船,故认定沱江西岸的龙门镇为旧县治;又以仙市镇位置接近和义县地理中心,且距周边县治相对较远为由,认定仙市镇为和义县新县治;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在考订过程中,还考虑过连界镇、龙会镇、沿滩镇等地作为和义县治。蒲孝荣在《四川历代政区治地今释简表》中,亦将和义县旧、新县治定为内江龙门镇和自贡仙市镇。而吴松弟在《两唐书地理志汇释》中又称和义县治在今自贡何市镇。
          和义县治具体位置究竟位于何处,由于缺乏史料记载,目前仍存在诸多争议。但根据1993年《大安区志》关于何市镇的记载称:何市镇是因清代何姓进士葬祖坟于何家山,并建筑房舍为便祭祀,随后该地又成为自流井井盐陆运牛佛渡的要道,至清乾隆年间逐步形成场镇,取名何家场。可判断隋唐时期今何市镇作为和义县治的可能性是极小的。因此只能暂且依任乃强和蒲孝荣观点,推测和义县旧县治为今内江龙门镇,新县治为今自贡仙市镇。

    县境几何,内自各半

    和义县自隋末大业十二年(616)设县至宋初乾德五年(967)废撤,历经隋、唐、前后蜀、北宋共计351年,其县境究竟有多宽,史料并无明确记载。但我们仍可通过《四川州县建置沿革图说》及1993年《富顺县志》等资料进行考证。
          古籍对于和义县境的记载,仅有一句“宋乾德五年废入威远县”,据此仅能得知古和义县境当有今威远县之境。且若无其他记载,很容易让人误以为和义县废撤后其境域全部划入威远县。但根据今人的相关考证,和义县在废撤时境域并非全部划入威远县。
          1994年《内江县志》即有载“北宋时……和义县分别并入内江县和威远县”,但这也并不完全正确。关于和义县境的具体范围,在《四川州县建置沿革图说》中,任乃强的《考订和义县治的经过》一文给出了相对较为详细的考证。其阐述称,今威远县龙会镇以东李家坪、华家场和内江县龙门镇、萬家场、林家场(凌家场)、张家场,在唐代都是和义县境;南界原富顺县的王家井、詹家井、沿滩、仙滩、大山铺一带在唐代亦可能属于和义县境。但该文却称原富顺县之何家场、牛佛等地在唐代应属清溪县,甚至称牛佛在唐代即为清溪县治。经查阅各类史料,均记载唐代清溪县在内江县东北部,并于北宋省入内江县。且在《四川历代政区治地今释简表》中,蒲孝荣将清溪县治定在了内江县东北捍卫公社(今平坦镇)。查阅富顺地区各类地方史料后,也并未发现何市、牛佛等地有曾属于内江地区的记载。据此可推测任乃强称何家场、牛佛等地在唐代属清溪县是错误的。且根据下文推断可知今何市、牛佛、庙坝等地在唐代亦属和义县。
          关于古和义县在今自贡地区(原富顺县)内的境域,富顺地方史料记载的更为详细。1993年《富顺县志》载:隋唐时期,富世县初设,政区较小,北部边界约为今之板桥乡、九洪乡、王井乡、互助乡、回龙乡至隆昌县双凤驿连成一线,线外为江阳、资中县地……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年),荣州和义县撤废,部分地区划入富顺监。而《富顺县地方概况》则更明确记载:(设县时)西北县界约等今之板桥、九洪、王井、互助、回龙等乡,连成一线,线外之姚坝、大岩、洪沟、瓦市、王大山、永新、牛佛、沱湾、庙坝等乡,原为江阳郡、资中郡未定界,多居僚人,唐代划为荣州和义县地……(宋代)荣州和义县撤废,大部分划入富顺监。另在《自贡乡镇(街道)概览》一书中,“仙市镇”下记载仙滩隋代为和义县治所,“高峰乡”下记载隋末唐初属泸州和义县。
    既然今高峰街道在唐代即属和义县,那么在唐代紧邻公井县治的今自流井、大安城区又究竟是属于和义县还是公井县呢?民国《荣县志》卷三疆域有记载“唐(武德元年)立荣州……东南大抵以今三多寨为界”。可知在唐初和义县未划属荣州时,荣州疆域东南已至今三多寨地区。而唐武德元年设荣州时即设公井县,为荣州州治。则今贡井至三多寨区域在唐代皆应属公井县。
          综上可知,北宋废和义县后,其县境应是分别划入了当时的威远县、内江县、富义监(即富顺县)。据此可推测唐代和义县境域的大致轮廓:在今内江市境内应辖有威远县之龙会镇、东联镇(含原靖和镇),及市中区之龙门镇、凌家镇(含原伏龙镇)、永安镇、朝阳镇等地区;在今自贡市境内应辖有大安区之何市镇(含原永嘉乡)、新店镇、牛佛镇、庙坝镇,沿滩区之瓦市镇、仙市镇、沿滩镇、黄市镇、兴隆镇、卫坪街道,及自流井区之高峰街道等地区。其时县境以东为内江县(今内江市区)、以南为富义县(今富顺县)、以西为公井县(今自贡市区)、以西北为威远县、以北为盘石县(今资中县),所辖面积约为800平方千米。

    图片评论

    唐代和义县境域示意图

      历史上的和义县在存在了351年后因故被裁撤,其所辖分别划入了今内江、自贡两地。在此后的一千余年之中,虽内江、自贡两地未再出现如和义县一样分跨两地的行政区,但内江、自贡两地却始终联系紧密。市区距离相距不到30公里,使内自两地在川南一体化发展中占据先机。进入新时代,随着四川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内江与自贡两地为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而携手推进内自一体化。巧合的是,两地规划的内自新区范围竟有一半以上位于古和义县境内。这或许间接的为我们揭示着,从历史上的和义县,到今天的内自新区,内江、自贡两地传承千年的区域融合必将再次深化。

      图片评论

      古和义县境域与内自新区范围对比图

        图片评论×

        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 1
          • 2
          • 3
          全部评论
          富顺娃儿 lv. 2

          主题

          24

          交子

          420

          粉丝

          7

          发消息

          生日:

          1991年0月0日

          所在地:

          暂未填写

          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蜀ICP备1202825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072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1 | 230511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川网文(2012)0025-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