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204)

收藏( 0 )

分享

点赞(5)

举报

5 204 284052 2019-5-20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关推荐

    • 1
    • 2
    • 3
    回复 支持 反对 收藏收藏

    举报

    全部评论
    • 250-1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2019-5-26 10:41

      顶 (0)
      《我所略知一二的成都街巷》
      忠烈祠街
      在我们这代人的记忆里,忠烈祠就是会府,会府就是旧货市场。
      忠烈祠这个街名,是民国以后才有的,在此之前,成都人称此街为“会府街”。
      会府这个称谓起于明代:那时,成都省府的文武官员,每逢重要日期要向皇帝行朝拜大礼,这个行朝拜大礼的地方叫“都会府”,简称会府,其所在的街道,亦以会府作为名称,在其周边,按方位还有会府东街、会府西街等。
      到了清代,这里仍是官员们朝拜皇帝的地方,只是将“都会府”改为“万寿宫”,可老百姓还是叫会府。
      进入民国,为纪念辛亥革命的牺牲者,会府被改作烈士纪念馆,易名为“忠烈祠”,忠烈祠街也因此而来,但会府这个称谓,仍在民间广泛使用。
      之后,随着时光流转,会府先后又变成了机关、学校。但是在我的记忆里,会府只是旧货市场,这里人头攒动,闹闹穰穰,所卖旧货,从锡灯、铜壶,水烟袋到箱笼罩被,以后又与时俱进,出现了手表、留声机,自行车,再后来又有黑白电视机,收录两用机,洗衣机等等,几乎生活中的所有用品,在这里都有“相因”可淘。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会府市场交易最兴旺的是“估衣”,估衣即旧衣,在当时是一宗大生意,包括春熙路、总府街、提督街这些地方,都有专门从事这项业务的估衣铺。
      但是,会府交易庞杂,往来人员也庞杂,其中难免藏垢纳污之事。我曾听我的同事说,一个朋友的自行车丢了,派出所报了案,可没过两天,失主居然在会府市场发现了这辆车,失主找到卖车贩子,要求退还,但车贩子死活不认,说是从别人那里正常收购的,两人闹得差点打起来。后找到市场管委会,失主拿出购车发票自行车软牌照,再查看车架钢印,全都合得上,而车贩子不能提供“正常收购”的任何手续,(当时二手自行车交易必须软硬牌照齐全)这一切都说明,车来路不正,是赃车,管委会于是对车子暂作扣押,之后,失主持派出所的报案证明和居委会的旁证材料,顺利地取回了车子,一件失车案,最后以戏剧般的结尾收场。
      说来运气不好,我和我的家庭也丢失自行车,自从我听到这件事情,后来丢车,我去会府转悠,希望发现丢失的车子,可我没那个运气,两次都一无所获,不得已,只好顺势把寻车变成了买车。后来听说,贼娃子在成都市区偷的车,一般很快就转到外州县去了,不会出现在会府市场不知此说是真是假。
      现在,忠烈祠街及其周边,仍有规模不等的、门类不同的旧货交易点,但“会府”这个称谓正在逐渐消失,而会府本身已被改做了餐馆。然而我认为,还是将其恢复为“忠烈祠”为好,因为辛亥革命的烈士,其历史作用彪炳史册,其丰功伟绩应当纪念。









      评论图片

    • 250-1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2019-5-27 10:29

      顶 (0)
      《我所略知一二的成都街巷》
      椒子街(上)
      椒子街已经不存在了。这里所说的椒子街,是并入均隆街之前的椒子街。
      椒子街在东门大桥外,从东门大桥往牛王庙方向走,过东门大桥,左手第一个口子就是椒子街。
      这是一个丁字口,三条相交的街道分别是天福街、芷泉街、椒子街。现在,我们就从这个丁字口进入椒子街,并沿路来一番左顾右盼吧:
      椒子街街左,第一户是肉铺,肉铺隔壁是公厕,与公厕隔一间铺面,有一家连环书铺子,接下来是几家住户,然后是一家小旅店。
      街右,起首是一家烟糖兼售的小店,然后隔几间铺面,有一家锅盔店,再过八九家住户是一家茶铺,茶铺面积较大,占三、四个开间,虽同样是街房,但里面有一方空坝。该茶铺后来成为“椒子街人民公社”某企业的生产场地,企业迁走后改为民居。当年的椒子街人民公社,所辖除了椒子街本身,还包括教场坝、点将台、均隆街、望平街、天福街、芷泉街、牛王庙等街道在内。
      街左那边,过小旅店继续往前,走不多远,就到了“三多巷”巷口。所谓“三多”,即多子、多福、多寿。三多巷是一条冷清的巷子,巷子的前段是椒子街街房的侧壁,后段才有几戸以此巷为出口的住户,三多巷巷尾通府河,是附近小孩子下河游泳的要径。
      过三多巷巷口,为一溜木结构楼房,楼房一楼一底,长约八、九个铺面,其中有两个铺面是煤店,附近居民在这里凭票买煤。所谓在这里买煤,是在这里开蜂窝煤提货票,开了票,用户要么自己去蜂窝煤厂拉煤,要么另外请人送货上门,那会儿,街道上有专门送蜂窝煤的人,不过,送煤只送到门口,煤不入室,更不上楼,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送煤服务才拓展到入室上楼。
      其实在成都,家庭用煤的历史并不太久,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绝大多数家庭还在烧柴,街上不时可见走街串巷的“柴担子”,甚至还有专门的劈柴人,劈柴人扛着斧头,一路走一路吆喝:“包花疙蔸柴……”疙蔸柴即树根、树节等较难劈的柴,“花”即“劈”的意思,成都人称“劈柴”为“花柴”。至于使用的灶具,当时有两种,一种是土灶,一种是行灶。土灶用砖土垒砌,较大,不可移动,行灶用泥木制作,较小,可移动。土灶一般请泥瓦匠上门砌造,行灶一般可在专业铺子购买。记得当时在老东门城墙边,即杨天鹏“天元堂”骨科诊所旁边,有一处叫“罈罐窑”的地方,那里就有人专门制作行灶出售。
      椒子街煤店的对面,也即街右,是一个大院子,人称“薛家门斗”,薛家门斗是椒子街最大的居民院,大院里套着几个小院,其后门与教场坝相通。薛家门斗在椒子街的入口只占一间门面,看不出里面院落重重。
      过薛家门斗不远,街对(街左)是启明电灯公司发电厂。启明电灯公司成立于1909年,是成都市第一家对外营业的商办电力企业,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已是成都市最大的电力供应商。成都市用电始于上世纪初,可是直到六十年代,用电仍未普及,比如我就读的学校就无电,上音乐课的时候,老师播放示范唱片,使用的是手摇唱机,学校作息也以敲钟为号,直到1960年前后才安装了电铃。
      在椒子街,启明公司的临街面除了大门,还有一段十来米长的围墙。整条椒子街,几乎全是铺板住房,唯有这里是一大段规整的墙面。大跃进时期,这段围墙成了鼓舞士气的阵地,那时盛行壁画,这段墙面也成了壁画墙,依稀记得,壁画的内容有两头毛驴拉一个大南瓜等。
      启明公司的围墙结束即是“福德巷”。福德巷巷口有一间公厕,巷里有一家小企业,福德巷住户不多,早在改革开放以前,该巷就成了一条死巷子。
      福德巷的对面(街右)是“围房巷”。以前的成都,凡叫巷子的地方,大多住户稀疏,巷道清静,如三多巷就是如此。但围房巷不一样,这里住户多且挨连紧密,一家挨一家全是居民,虽说门牌是街巷,其实与院子相似。围房巷的巷尾也与教场坝相通。










      评论图片

    • 250-1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2019-5-28 10:27

      顶 (0)
      《我所略知一二的成都街巷》
      椒子街(下)
      过围房巷而不入,转目左顾,一间连一间的铺板房突然留出了一垭缺口,缺口里坐落着椒子街小学。
      走过椒子街小学,再往前大约十余户人家,又有一条小巷,这条小巷的入口段很窄,若两人相遇,相互必须侧身才能通过,但过了入口段,后面就宽了一些,这条巷子通府河,可现在我道不出此巷的名字,是没记住还是本来就没有名字?难说。
      在这条窄巷的对面(街右),又是一个大院套小院的居民院,这个居民院的大门不正对街面,而是斜向均隆街方向,因而大院门口要比较宽一些。
      斜门大院的左右两边都是低矮的平房,左侧那排平房约八、九个门面,其最后两个门面是废品收购站。废品收购站的左壁,是通往教场坝和点将台的便道(现已改建为大道并命名为教场坝街)便道旁有一条从水碾河方向流来的小河,小河流到椒子街改为涵洞,从地下穿过椒子街汇入府河。废品收购站的对面(街左)是公厕——从踏进椒子街起,这已经是第三个公厕了。
      说到这里,不禁有几句题外话:据资料介绍,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成都有公厕五百余个(1943年),而当时成都的街巷也就五百余条,平均大致一街一厕。此后这方面的资料没有见到,但根据自己的切身感觉,在90年代以前,上街找个厕所不难。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人口在成倍增加,城市在成倍扩展,公厕建设却没有同步跟上,如果按人头计算,可能还有所减少,以至于现在上街,找个公厕成了一件难事。
      过废品收购站继续前行,约八、九个门面,街右是一条非巷非弄的通道,通道里有一个青砖小院,门口挂着“椒子街派出所”的牌子;而街左,即与派出所通道斜对的,是一家叫“天成针织厂”的企业。
      在天成针织厂门口左顾,椒子街的尾端已在眼前,那里也是一排几间相连的平房,其最后一间,屋里屋外挂着各种草药,门面上有三个大号玻瓶,是分别用乌蛇、鹿鞭、枸杞泡制的药酒,这是一家小有名气的草药店。
      过草药店,接着是一排规整的砖瓦房,这排房子是东城区政法系统(后来是锦江区党校)的用房,但这里已经属于均隆街了。
      从以上可以看出,整条椒子街基本没有商铺。缺少商铺的街道一般都比较冷清,可椒子街反常,它并不冷清,尤其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甚至一度比春熙路还热闹。
      原来,在那个阶段,椒子街是成都市两个闻名遐迩自由市场之一,在当时物质极度匮乏的情况下,这里简直就是购物天堂,吸引着方圆几十上百里远的目光。这里不仅能买到各种农副产品,还能买到(或交换到)粮票、布票、肉票、酒票等在内的各种票证。在当时,一切物质都在计划管控之下,自由交易属于非法,票证交易更是违法,所以自由市场又被称为黑市。尽管是黑市,但这里仍然每天人流涌动,来这里的人,绝大多数都是来“找吃的”,在这条街上,我见过抓抢锅盔的饥汉,也见过倒毙街头的饿殍。后来,椒子街自由市场逐渐向均隆街那头发展,其末端甚至延续到东风路大桥。有道是,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这么大这么热闹的自由市场,难免引来几只坏鸟,据说当年有一个叫“小刀队”的盗窃团伙在这里活动,所以人们在逛自由市场的时候,时刻都得警惕自己的腰包。再后来,物质逐渐丰富,情况开始好转,椒子街自由市场渐趋冷淡,街面恢复平静,直到改革开放之后,经过彻底大拆大建,最终被并入了均隆街。
      椒子街消亡多年了,但是最近这几年,它又不时被各种媒体提及,究其原因,无不与“交子”有关。交子又名“飞钱”,是纸币的鼻祖。据考证,世界上第一枚官方认可的纸币,于北宋时期(1023年)在成都发行。李劼人先生甚至认为,椒子街就是交子的具体诞生地,“椒子”是“交子”的讹音。
      交子诞生于成都,但是否诞生于椒子街,在个问题,可能是钱币考古学的“哥德巴赫猜想”,我等凡人难插其嘴。对我来说,椒子街只是一条无数次经过,无数次交往,后来又无数次想起的街道,我对它的情感,并不因为它瞩目或平凡而改变、而增减。
      然而奇怪的是,椒子街与均隆街相比,无论是街道历史、街道名气、街道长度,均隆街都不占优,可不知怎么,在旧城改造中,却偏偏是均隆街兼并了椒子街,为什么不是椒子街兼并均隆街呢,个中因由,我等凡人同样是难插其嘴的。








      评论图片

    • 250-1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2019-5-28 14:50

      顶 (0)
      本帖最后由 250-1 于 2019-5-28 16:52 编辑


      评论图片

    • 250-1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2019-5-28 15:01

      顶 (0)
      本帖最后由 250-1 于 2019-5-28 16:51 编辑

      前发水井街帖文中,“记忆中的水井街片区”图误,现更正重发,见上图。特此说明。

      评论图片

    • 250-1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2019-5-29 10:15

      顶 (0)
      我所略知一二的成都街巷》
      同仁路
      在辛亥革命之前,同仁路叫西城根街,辛亥革命之后才更名为同仁路。
      之所以更名,是因为在辛亥革命时,成都的八旗驻军向四川军政府和平缴械,之后编制撤销,人员遣散。为了解决卸装后八旗兵丁的生活,军政府为其支付了若干个月的薪饷,接着又在西城根街设办工厂,招收旗兵及家属就业,以解决其生计。新设办的工厂取名“同仁”,寓满汉一视同仁之义,其后,西城根街也因之更名为同仁路。
      同仁路这一片,以前属于满城。满城也叫少城,为成都的城中之城,是清代八旗驻军的营地,也是旗兵家属居住的社区。满城的布局,以长顺街为主干,每旗官街一条,兵丁胡同若干,到清末,满城内有旗人家庭五千余户,人丁两万余口。辛亥革命之后,满城内的胡同改称街巷,如,兴仁胡同改为宽巷子,太平胡同改为窄巷子等。但是直到民国前期,满城仍然是成都城内“极为幽静的绿荫地区”。(李劼人语)其内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院落,环境非常清幽,以至当时市井上流传着“少城院子林木多,家家都有乌鸦窝”之说。
      据李劼人先生考证,满蒙八旗入驻满城之时,每个官兵分得了“一甲地”的宅地。所谓“一甲地”,即一个“披甲人”分得的地,但“一甲地”的大小并不相同,而是按所属之旗及兵种,划分了若干等级,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为上三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为中三旗,正蓝旗、镶蓝旗为下二旗,其中马甲又优于步甲,如此一来,这“一甲地”的面积,就在五十至八十平方市丈之间浮动。按李劼人先生给出的这个数据,换算一下,每甲宅地,多的可达880平方米(合1.33亩),少的也有550平方米(合0.83亩),每个“披甲人”都有如此大的宅地,所以满城之内广庭深宅随处可见,清雅小院鳞次栉比,那就是必然的了。
      但是到了清末,许多八旗子弟因为长期游手好闲,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以至求生乏术,再加辛亥革命之后,旗人失去了“皇族”的光环,特权不复存在,所以部分旗人日子艰难,只得靠变卖祖产维持生计,于是满城之内汉人渐多,满城也渐渐与大城相融。
      现在,少城片区仍有多处老街老巷老院落,这其中,宽、窄巷子已被开发成了旅游景区。眼下的同仁路,其最完整、最漂亮的清代建筑,是上世纪80年代从暑袜街等处迁建来的成都画院,画院门口的大银杏树,为此处原“支机石祠”遗物,为保护这几棵古树,在改造同仁路的时候,有关部门采取了特别的避让措施。
      同仁路这个名字源于“同仁工厂”,这个厂的结局怎样呢?同仁工厂以线袜、毛巾等为产品,起初生意还不错,后因军阀混战,经营困难,最终厂垮地卖,只给老成都留下了一点淡淡的记忆。
      同仁路是与宽、窄巷子相交的街道,在逛宽、窄巷子之余,不妨就近去成都画院看看,很不错的。



      评论图片

    • 250-1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2019-5-29 12:03

      顶 (0)

      评论图片

    • 250-1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2019-5-29 12:04

      顶 (0)

      评论图片

    • 250-1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2019-5-29 12:04

      顶 (0)

      评论图片

    • 250-1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2019-5-29 12:05

      顶 (0)

      评论图片

    250-1 lv. 2

    主题

    408

    交子

    7128

    粉丝

    8

    发消息

    生日:

    暂未填写

    所在地:

    暂未填写

    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蜀ICP备1202825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072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1 | 230511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川网文(2012)0025-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