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3)

收藏( 0 )

分享

点赞(0)

举报

0 3 4395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2019-1-23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丨西部君
1月21日,为期40天的2019年春运,正式开启。
这又是一场约等于世界一半人口规模的人口迁徙大战。
大规模的春运现象,是现代流动社会的产物。如果把春运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的1980年视为中国现代春运元年,今年刚好是春运的第四十个年头——几乎与中国改革开放完全同步。
经历40年的发展,“回家”依然是春运的绝对主题词。但支撑和承载春运的诸多因素,和这40年来的社会一样,都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一定程度上说,40年前的人所经历的春运,和今天正在上演的春运,虽然名字没有变,大的方向也没有变,但就体验而言,几乎已经是两回事。
01
20年,春运客流增加20亿人次
春运的始发地和目的地,连接的是两个不一样的中国。
春节前的“回家”线路,主要是从经济发达地区延伸到欠发达地区;返程,则相反。
它们对应的区域,最具代表性的始发地是北京、珠三角、长三角;最具代表性的目的地,则是西部的川渝地区,中部的河南、湖南、湖北、安徽等。


来源:网络
前者是中国开放的前沿之地、富饶之地;后者则是后发地区、人口大省。
2016年春运最繁忙的铁路线路为广州-武汉,广州-重庆,北京-哈尔滨,深圳-武汉,北京-武汉,广州-郑州,北京-郑州,深圳-长沙,上海-西安,北京-西安。
十条出发线路中,出发地为广州和北京的,分别有3条和4条;目的地中,除哈尔滨外,其余都位于中西部地区。
可作为补充信息的是,去年底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显示:珠三角城市群的外省人中,排名前五的分别为湖南人、广西人、四川人、湖北人、江西人。
40年来,除了个别区域间流动方向微调和客流数量的变化,大的春运客流流向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大规模的春运开始于1980年,深圳特区也正是在这一年成立,两者并不是巧合,而是揭示了春运背后的一种本质上的推动原因:区域发展失衡。


来源:网络
从春运人口流动规模看,1994年尚只有12.2亿人次,随后,在2006年突破20亿大关,2012年突破30亿,高峰值34亿在2014年到来。这意味着20年间,春运客流量最高时曾增加超过20亿人次。
随后的2015年,春运的客流规模在40年来首次较上一年出现回落。今年春运的客流量将基本与去年持平,在29.9亿人次左右。
同样在2015年,中国流动人口总规模出现拐点。
这一年,全国流动人口总量为2.47亿人,比2014年下降了约600万人;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规模比2015年份减少了171万人,2017年继续减少了82万人。
上述变化,与春运峰值出现在2013—2015年左右,高度对应。春运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中国人口流动的晴雨表。
春运从零星流动发展为大规模的群体迁移运动,是中国社会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副产品。它在相当一段时间代表着中国社会的开放与活力。
但目前春运客流规模增速放缓,人口流动规模下降,同样也是社会进步的结果。
其实,当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到了一定阶段,特别是区域发展的失衡局面有所改善的情况下,人口的跨区域流动性下降,是必然的。
当然,目前春运客流规模仍维持在高位,也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在推动。
比如,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在春节的闲暇时间,人们过春节、团圆的方式不再拘泥于必须回家,像部分家庭开始出游,也增加了特定时间段的人口流动现象。
02
私家车保有量11年增加三倍
40年来,春运人口规模急剧扩大的背后,也伴随着交通工具和出行方式的进化。
从绿皮火车到高铁,从轮船到飞机,从长途客车到顺风车,从拼车到自驾,等等,人们参加春运的方式日趋多元化。
高铁的普及,大大缩短了相当一部分人“回家”的时间,也让火车的准点率有了革命性的提高。像2008年因南方冰灾而造成的旅客大规模滞留事件,在今天的发生概率已经很小。
对于今天的一部分年轻人来说,春运回家的典型场景,或许就是:叫网约车到高铁站,然后在高铁上用支付宝扫码点餐,下车后坐地铁到家。


来源:网络
虽然春运依然拥挤,但当年绿皮车拥挤到从车窗上下人的苦涩场景,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过去。
40年间,很多春运细节都已经慢慢成为记忆。
通宵排队买火车票的现象,在今天已渐行渐远,这期间先后经历了电话购票、网络订票到现在的移动支付、乃至刷身份证直接进站的过程。
过去有数年时间,春运期间火车票价是上浮的,但现在部分线路的票价,开始打折。
另外,绿皮火车逐渐被高铁代替;从黄牛手中抢高价票,已被抢票软件代替;人工检票慢慢被智能刷票进站代替……
说到春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它都基本上是特指绿皮火车,但是,如果仅从客流量来看,公路客流始终是绝对的老大。
比如2016年,在总计29.1亿的客运流量中,铁路客流只有3.26亿人次,公路客运量则达到了24.95亿。这背后与高速公路的普及和私家车保有量的提升密不可分。
仅以私家车为例,数据显示,中国的私家车保有量在2006年到2017年的11年时间里,由4985万辆迅速上升到21743万辆,增长了3倍多。


来源:智研咨询整理
自驾的体验,也越来越好。譬如,自去年开始,高速公路省际收费站开始加速拆除;而今年春运期间,湖北 、湖南、陕西、 重庆等全国共计14省市超过1万条高速车道,将支持支付宝扫码付费, 每辆车通行速度将提高5-10秒。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象征着高端出行方式的高铁与民航客流量,继续提升。
数据显示,2002年春运期间,民航客运量仅有725万人次,到2016年,已经上升到5140万人次,远远高于客运总量的提升速度。在未来,这个数字上升到1亿,完全有可能。
春运改变了中国,技术也在改变春运。
03
高铁公交化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中国特有的春运现象,还将长时间继续。
这里面除了浓厚的“家”文化的根深蒂固,更是因为区域发展的失衡问题,包括城乡发展的差距,在短期内依然难以得到根本性改变。
但是,一些小的变化,已经开始。前面说到的人口流动性下降只是其一。另一个很重要的内部变化是,省际流动将减缓,与之对应,省内流动将上升。
特别是近年成都、武汉、郑州等强省会的兴起,将继续推动这种变化。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显示,近几年湖南、湖北、四川、重庆等在广东的流动人口都有明显下降。未来广州是否还会成为春运期间的第一大热门车站,或面临挑战。
不只有客流流向的细微变化。春运的出行体验,也还将继续改善。
比如,当长途性的省际流动趋缓,更多的相对短途的省内或同一区域内的人口流动,将通过城际高速,或是城际高铁乃至地铁来完成。
事实上,目前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等城市圈内部,高铁、动车已基本上实现了公交化开行:
像成渝之间平均5-10分钟就有一趟高铁、动车;京津城铁最快可三分钟发车一趟;上海到苏州最短间隔两分钟;广深高铁20分钟一趟……
借助技术赋能,乘坐公交化高铁的便利,也还将提高。
比如在今年春运开始的第一天,广深城际高铁全线各站都已支持支付宝扫码乘车。乘客不用提前买票,只要打开手机上的支付宝小程序就能直接刷码进站。
在此之前,虽然很多城际高铁都已经公交化运营,但提前选票、购票,还是影响了公交化体验。支付宝刷码进站,就直接解决了这个问题,真正实现了公交化、地铁化的高铁出行。
其实,未来相当一部分相邻城市间的春运,本就将由地铁来完成。
目前中国各城市开通运营的地铁总里程达到5000公里。从规划看,未来十年完全有可能达到10000公里以上。而这些新增地铁线路,不少就属于跨区域地铁。
历经40年的变迁,春运的最大变化,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客流规模急剧扩大,但效率更高,体验更好,“回家”之路更“宽”了。
春运依然拥挤,但不再充满悲情。

相关推荐

    • 1
    • 2
    • 3
    全部评论
    西部城事 lv. 2

    主题

    333

    交子

    1368

    粉丝

    8

    发消息

    生日:

    暂未填写

    所在地:

    暂未填写

    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蜀ICP备1202825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072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1 | 230511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川网文(2012)0025-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