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楹联中了解禅趣
-----峨眉山伏虎寺斋堂楹联的感悟
文/葱姜园子
伏虎寺,峨眉山最大寺庙之一。
伏虎寺不仅以“密林藏伏虎”的自然景观著称,而且它的楹联数量在全山也是名例前茅。如:“未到上方三界阔,已看幽壑万云低。”“圣迹渺难稽,传有行僧曾伏虎;名山今焕彩,更无羽士再乘龙。”“法镜现慈云,观秋月春花,尽是三空妙谛;智灯是宝座,听晨钟暮鼓,无非一点禅机。”然而,我最喜欢的却是斋堂门前的一副楹联,联文:
试问世间人,有几个知道饭是米煮?
请看座上佛,亦不过认得田自心来。
此联对仗工整,古拙朴实,深入浅出,尤其是“饭是米煮”对“田自心来”,通俗得体,耐人寻味。并且,联韵铿锵,元气淋漓,闲趣而含有哲理。灌注了撰联者强烈的审美之主体意识,堪称楹联之上乘者。
尔后,经查询资料,我才知道撰联者为近代著名学者赵藩,而且,此联最早是为四川新都宝光寺所题。赵藩(1851年—1927年),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学者、诗人和书法家。字樾村,一字介庵,别号蝯仙,晚年号“石禅老人”。云南省剑川县向湖村人,白族。光绪年二十八年(1902)11月,赵藩先生为四川盐茶道使,去峨眉茶乡视察,住峨眉山,所到之处吟诗作对,留下墨宝。如,题峨山大乘寺客堂:“煨芋勿多谈,领取十年宰相;啜茶聊小坐,居然半日神仙。”又如,题峨眉山大乘寺大殿:“化城旧刹,今号大乘,看殿换木皮,朝旭新开银色界;香国慈航,古称普渡,听经翻贝叶,中宵齐作海潮音。”当然,他最著名的还是成都武侯祠的“攻心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尤其1958年,毛泽东来武侯祠时,十分推崇此联,并嘱咐当时来四川任职的梁兴初,要到武侯祠观读“攻心联”。一时间,“攻心联”传遍大江南北,掀起了研读的热潮。
上联:试问世间人,有几个知道饭是米煮?饭是米煮,这是一个常识,可上联偏说世上没有几个人“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是一个佛家禅语中“外表”与“本质”的问题。“饭是米煮”一句,应该出于《径山志卷三·列祖》,记载径山寺第四十一代藏叟善珍禅师时,曾提到“一着高出诸方,敢道饭是米做。”《大川普济禅师语录》也载:“别甑炊香,待他知饭是米做。”另外,《天如惟则禅师语录》也说:“见性见佛赚杀多少人!都道成佛要紧,见性不要紧;成佛念头急,见性念头宽。其奈转宽转远,转急转迟,只贪饭好吃,不信是米做。”佛家常常用“米”来喻示事物“本质”。如:黄檗希运禅师的一句名言:“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又比如:峨眉山洪椿坪联,曰“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内煮乾坤。”这些“米”,绝非是简单的字面之义,而应该是在描述一种禅的境界:在小的事物也藏着万象的意义,透过细微的事物能够看明白一些大道理,领悟到一些东西。一般人执着于事物外在形体的大小,被心眼蒙蔽了。象一粒米,可以说小的太容易被人忽视,被人忘却,但是,米里却蕴涵着世界上所有的伟大力量,人类生命的根基。其实,“一粒米”是“外表的真实”,而“内部的真涵”则是一个世界,一个有着无穷灵光和智慧,人之活动的世界。换句话说,此联的绝妙之处,就是赵藩先生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将“外表的真实”与“内部的真涵”相撞击的“一瞬间”,蕴涵着哲理的“小与大”关系,营造出了一种“怪诞”对比的升华----禅意,这就是此联哲理妙趣的支撑点。
下联:请看座上佛,亦不过认得田自心来。田自心来,这里的“田”,是佛家的“福田”。《佛说布施经》早说:“若求胜妙福报而行施时,慈心不杀离诸嫉妒,正见相应远于不善,坚持禁戒亲近善友,闭恶趣门开生天路,自利利他其心平等。若如是施,是真布施,是大福田。”也就是凡敬侍佛、僧、父母、悲苦者,即可得福德、功德,犹如农人耕田,能有收获。福田是利益众生,与一切众生结善缘。通俗理解就是能种善因得福报的地方就是福田。在《优婆塞戒经》里,福田分为三种:第一,功德田;第二;报恩田;第三贫穷田。当然,最核心的是“自心”、“自性”,福田是由信仰者“自心”耕耘出来的。如:《六祖坛经》中有两段话“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就是说福田不在身外物或他人,而是在自己的心田。用自性、自心来耕耘福田,广植福田。所谓心田了然善恶自种,这是因果。换句话说,有心才有“田”,如同有米才能煮饭一样简单。
总之,就因为世间人不知道”米”和”心”这一些”本质”,所以参佛拜庙。如果说,人们知道了本质,就会觉得座上佛也不过就是自已。正所谓,修心即为佛。了然于心即为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