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0)

收藏( 0 )

分享

点赞(0)

举报

0 0 197371 来自 四川省乐山市 2021-7-26 09:15 | 只看该作者

姑苏城外寒山寺
文/葱姜园子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看到这一首唐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诗,你一定猜到我去了哪里吧!对了,那就是苏州的寒山寺。其实,大多数人都是奔着《枫桥夜泊》这一首诗去的。
初夏的寒山寺,并不影响我对诗中秋色的想象。一路上,头脑里不断地勾画着诗之意境,严格地说,这首诗从中学就在心里栽下了种子。倒叙的手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的客人。一连串的景象,勾出了诗境。夜深人静,秋凉袭人,人辗转难眠;江枫渔火,月落树梢,几声乌啼,这是多么悲凄的心绪,只因为落榜失意,一个漂泊的过客而已。最妙的是转结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情景。前两句是看到的,后两句是听到的,真可谓: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尤其是结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的梵钟声,对于一夜未眠的书生来讲是何感受呢?是落魄?是疲倦?还是乡愁?或者说,是抑郁?是惆怅?还是失意?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有一种难以言传的感受。
我猜想:是寺因诗而声名远扬,还是诗因寺而万古传唱。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比比皆是。如唐初王勃的《腾王阁序》,又如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楼因文而传,还是文因楼而名?谁能分的清楚,也没必要分清。两者相得益彰,千秋而下。如同这“夜半钟声”不仅回响在寺里,更是回旋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进入寒山寺,我才发现寺院布局并不追求左右均衡,照墙和山门基本是一线相承,后边的大雄宝殿、藏经楼,并不在一条中轴线上。尤其是新建的普明塔院,则按南北向中轴线布局。不过,这并不影响香客们的兴趣。据载,寺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唐太宗贞观初(627--649)名僧寒山子,来此缚茆起居,唐玄宗时著名禅师希迁(700--790)在此创建伽蓝,题额曰寒山寺。如今,古木参天,殿宇辉煌,处处皆院,错落相通。其中,大雄宝殿被称为正殿,左通普明宝塔和方丈室,右达名闻遐迩的"夜半钟声"的钟楼,正前方的两层屋宇是藏经楼。殿堂两侧的庭柱上悬挂着赵补初居士撰写的楹联:“千余年佛土庄严,姑苏城外寒山寺;百八杵人心警醒,阎浮夜半海潮音”。堂上,安奉释迎牟尼佛金身佛像,神态安详。两侧靠墙供奉着明代成化年间铸造的十八尊精铁鎏金罗汉像,乃由佛教圣地五台山移置于此。
佛像背后与别处寺庙不同,供奉着唐代寒山、拾得的石刻画像,而不是海岛观音。画像出自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罗聘之手,用笔大胆粗犷、线条流畅。图中寒山右手指地,谈笑风生;拾得袒胸露腹,欢愉静听。二僧披头散发,憨态可掏,俗称“和合二仙”。象这样的供奉,的确不多见。据说这是因为人们认为“和合二仙”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化身。
也正是这“和合二仙”,形成了它与其他寺院不同的特色。即在藏经楼内设了一个寒拾殿。寒山、拾得二僧塑像立于殿中,寒山执一荷枝,拾得捧一净瓶,披衣袒胸,作嬉笑逗乐状,显得喜庆活泼。千百年来,他们饱读万卷经书,滋养了一身的道骨仙风,被世代的香客瞻仰与膜拜,也渡化了万千的世人。
过去,我总是以为寒山寺的出名源于《枫桥夜泊》之诗,其实不然,寒山寺的真正出名应该归功于“和合二仙”,即指唐代名僧寒山和拾得。因他俩情同手足的情谊,便把他俩推崇为和睦友爱的民间爱神。留下了许多美丽的故事。
相传,他们从小就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寒山父母为他与邻村的姑娘定了一门亲事。然而,姑娘却早已与拾得互生爱意。一个偶然的机会,寒山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他决定成全拾得的婚事,自己则毅然离开家乡,独自去苏州出家修行了。十天半月过去了,拾得没有看见过寒山,感到十分奇怪。一天,他信步来到寒山的家中,只见门上插有一封留给他的书信看罢书信,拾得知道了寒山出走的原委,深感对不起寒山,决定离开姑娘,动身前往苏州寻觅寒山,皈依佛门。经过千山万水拾得在苏州城外找到了寒山,而手中的那支荷花依然那样鲜艳芬芳,光彩夺目。寒山见拾得到来,心里高兴极了,急忙用双手捧着盛有素斋的篦盒,迎接拾得,俩人会心地相视而笑。现在寒山寺存有一方碑石,上刻“和合二仙”图案,就是这两位好朋友久别重逢时的情景。中国人好用音,“荷”通“和”,“盒”通“合”,即“和合二仙”代表其美好愿望。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 ,雍正帝下诏封天台寒山大士为和圣,拾得大士为合圣,寒山、拾得和合二仙的身份由官方确认。可以明确的是,民间奉寒山、拾得为和合二仙,时间只能更早。
当然,故事只是传说而已。"和合二仙"本是肉身凡胎,并非仙人,而是唐代天台山名僧。寒山长安(今西安)人,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被迫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享年一百多岁。曾隐居在天台山寒岩,因名“寒山”。他以桦树皮作帽,破衣木屐,喜与群童戏,言语无度,人莫能测。经常在山林间题诗作偈,其诗通俗,表现山林逸趣与佛教出世思想,蕴含人生哲理,讥讽时态,同情贫民。后人辑成《寒山子诗集》3卷。比如:《众星罗列夜明深》诗:"众星罗列夜明深,岩点孤灯月未沉。圆满光华不磨镜,挂在青天是我心。"拾得是个苦命人,刚出世便被父母遗弃,抛弃在荒郊,幸亏天台山的高僧丰干和尚化缘经过,慈悲为怀,将其带至寺中抚养,并起名"拾得",在国清寺中将他受戒为僧。拾得受戒后,被派至厨房干杂活,当时寒山还没有到国清寺,但拾得常将一些余羹剩菜送给未入寺的寒山吃,他们真谓贫贱之交。尔后,寒山进寺和拾得在一起,朝夕相处,亲密无间。两位名僧留下许多诗偈,具有脱俗的气韵与禅机,往往有警醒佛教徒的精辟之句。如:《寒山问拾得》中的一段对话,可见他们的姿态: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唐代贞观年间,两位由天台山至苏州妙利普明塔院任住持,此院遂改名为闻名中外的苏州寒山寺。
一阵钟声,把我从“和合二仙”的故事中拉回到现实。一座六角形重檐亭阁映入眼帘,这便是以“夜半钟声”闻名遐迩的钟楼。门柱上“钟声明慧眼,月色照祥心。”的对联点明了它的禅趣。据载:钟总重量为108吨,钟高8.588米,最大直径5.242米,钟面主体铭文《大乘妙法莲华经》共69800字,誉为"天下第一佛钟"。不过,它并非是“夜半钟声”的那一口古铜钟,是后人仿唐式制造。
天呀,这么多人,排着长队,就为了敲一下这"佛钟"?其实,听钟、撞钟已成为寒山寺的必修课。这与佛经“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分不开,更与张继“夜半钟声”的诗韵分不开......凡来此寺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去听钟、撞钟。听,浑厚的钟声在回响,仿佛正在与我对话。让我凝神屏气,心无杂念,逐渐地安静下来。那钟声入心入神,声声敲在我的心弦。而内心主动地迎接那一次次撞击,随着那袅袅余音的脚步远行,或许这便是我的内心与佛钟声波的和谐。
终于,轮到了我撞钟。谈到撞钟,曾经听峨眉山的法师讲过:佛事钟是用于祈祷、感化、超度众生。僧寺的钟多是晨暮各敲一次,每次紧敲18下,慢敲18下,不紧不慢再敲18下,如此反复两遍,共108下。人有一百零八种烦恼,敲一百零八下便能解除忧愁。敲钟偈曰:“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显然,我撞钟三下,只是做一下样子而已。一来满足了虚荣:我和唐诗粘上边,诗中的那个“夜半钟声”,在这个时刻,我也敲响了。二来以祈身体健康,善根增长。至于“敲醒梦迷客”,“惊觉苦海人”,对凡夫俗子或醒示、或敦诫、或点化、或催发、或警律……这一博大精深的佛音禅道,我等又怎能理解其中的奥秘。
寒山寺景点很多,比如普明塔院,“唐式”佛塔,以敦煌壁画中唐塔造型为样本;又比如诗碑等。然而,打动我的还是:品一下唐诗——《枫桥夜泊》;撞一下古钟——"天下第一佛钟";拜谒"和合二仙"——寒山、拾得......告别时,吟《寒山寺问禅》诗一首:
寺隐姑苏成净土,枫桥听水枕闲舟。
岸边碧瓦园林静,塔下慈云石径幽。
论道寒山诗一句,问禅拾得法三秋。
莫谈月落乌啼响,惟有钟声把佛修。

图片评论

    图片评论×

    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 1
      • 2
      • 3
      全部评论
      葱姜园子 lv. 2

      主题

      847

      交子

      3961

      粉丝

      7

      发消息

      生日:

      1960年10月22日

      所在地:

      四川省 乐山市 峨眉山市

      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蜀ICP备1202825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072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1 | 230511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川网文(2012)0025-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