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0)

收藏( 0 )

分享

点赞(0)

举报

0 0 359506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2019-4-26 14:50 | 只看该作者
清代唐甄在《潜书•抑尊》中曾提到“善治须达情,达情始近人”,意思是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须通晓民情,而通晓民情的人必定需要亲近群众。这句话强调了践行群众路线、了解民情民意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当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对生活的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不再局限于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硬需求”,而是更加强调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软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严格规范公正执法,全面打造法治国家、建设法治型政府。那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毋庸置疑,需要的是坚定的践行群众路线,坚持知民意、解民忧、帮民难、安民心不动摇。
       只有在工作作风上满怀诚意,为民谋利,高效热情的为群众服务,才能赢得群众的认可与满意,为建设法治国家夯实群众基础。有个一站式服务大厅的工作人员被人民群众亲切的称为“许厅长”。他敢于“舍弃自身利益、为民办事”,当群众办事需要来来回回往返数次的时候,他敢于通融,高效的为群众办事;当群众面对集体利益损失不紧不慢的时候,他敢于“教育”群众,确保群众利益。这样一个把群众利益放在心里,满怀诚意的工作人员怎能不受到群众的爱戴?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期,我们的法制工作人员需要向“许厅长”学习,真正做到遇事为群众考虑,遇利为群众争取,这样我们的法制建设就会得到群众的支持,依法治国就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只有在工作方式上创新方法,学会用新办法亲近群众,才能做到通晓民情民意,落实各项政策法规,推动全面依法治国。“法者,治之端也”,依法治国必须做到科学立法,科学立法除了需要专家论证,更需要调查民意。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有些群众不愿意接触法制工作者,甚至避之而不及。实际工作中基层法制工作者面临着老办法不好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能用的尴尬。这就需要基层工作者找“借口”和群众接触,“到你家打点热水”、“跟您借个火”、“帮忙打听个路”……都是基层执法人员和群众接触的窍门。但也正是这些细心而用心的方式推动了群众法制观念的进步,推动了案件的侦破。
       只有在工作能力上不断提高,讲究与群众沟通的技巧,才能融入群众,发动群众,做到万众一心,为建设法治国家提供动力。“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依法治国必须做到全民守法。正如卢梭所言“真正的法律并不是刻在大理石上,而是刻在人民的心中”,法制是一种信仰。但是群众也经常会因法不责众而“有意”触犯法律,比如公共场合大家都在吸烟,我也跟着吸了;比如大家都闯红灯,我也跟着闯了……基层工作人员在处理这些违法行为的时候不能过于严厉,而是要讲情、讲理、讲法,采用柔性执法。和群众深入沟通,让群众意识到自身行为的严重危害,才能让法治信仰的种子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才能发动群众去维护法律尊严。
       “民之所思,我之所忧;民之所忧,我之所行”,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是我们的使命,同时推进依法治国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只有一如既往的践行群众路线,从工作作风、工作方式、工作能力等方面下功夫,久久为功,善始善终,才能实现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

相关推荐

    • 1
    • 2
    • 3
    全部评论
    定远骄阳 lv. 2

    主题

    88

    交子

    277

    粉丝

    2

    发消息

    生日:

    暂未填写

    所在地:

    暂未填写

    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蜀ICP备1202825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072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1 | 230511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川网文(2012)0025-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