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285)

收藏( 1)

分享

点赞(1)

举报

1 285 122938 来自 四川省宜宾市 2020-5-7 08:00 | 只看该作者

今年,宜宾将建成三所大学
□ 本刊记者 段叙兰


  4月29日,记者从宜宾市科教产业集团公司获悉,今年宜宾将建成三所大学,分别是: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宜宾校区(一期)、成都工业学院宜宾园区(一期)、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一期)。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宜宾校区(一期)外立面呈现
  
  宜宾市科教产业集团公司项目管理部、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宜宾校区现场负责人叶超介绍,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宜宾校区(一期)计划今年4月底完成外立面施工,5月底前完工,7月中旬前完成家具安装,8月底具备开学条件。
  本项目的建设是加快“双城”建设,推进全省经济副中心建成、构筑“宜宾强支”的需要;实施校企合作办学,助推宜宾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宜宾市高级外语人才集聚,提升宜宾人才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扩大学院办学规模,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办学格局的需要。
  项目建成后,将助力“双城”建设发展,推动宜宾打造科教强市;提升宜宾人才竞争力,促进宜宾经济发展;亦将落实学校的办学目标及发展规划,打造复合型、应用型涉外人才培养基地,促进学校长远发展。
  
  成都工业学院宜宾园区(一期) 封顶
  
  宜宾市科教产业集团公司项目管理部副部长曾兴宇介绍,成都工业学院宜宾园区(一期)项目分成两个批次交付使用,一批次包括学生宿舍、食堂、教学楼、实验室、教师公寓;二批次包括图书馆、教师周转房。其中一批次食堂、教学楼B区、宿舍1-3号4月29日封顶,一批次最后一栋单体教师公寓预计于5月底封顶;内装及幕墙预计于7月底前全部完成,8月底全面完工交付使用;二批次图书馆预计6月初封顶,8月底完成幕墙工程,12月底全面完工;2号教师周转房预计7月底封顶,10月底完成外墙装饰,12月底全面完工。
  整个项目采用现代风格。主要表达学校“手脑并用、学做合一”文化精神,同时,将学校100年办学历程中的一些元素融入到项目之中。项目建成后,一是有利于深化校企产教融合发展机制,提升宜宾高等教育水平;二是有利于培养专业人才,助推宜宾市新兴产业发展,促进宜宾建设全省经济副中心;三是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成都工业学院办学格局,促进学校高质量长远发展。
  
  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一期)首栋建筑封顶
  
  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一期)于2019年11月25日开工,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工期约一个月的情况下,项目首栋建筑于今年3月21日封顶。
  项目一期建筑面积约22.9万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图书馆、教学楼、校行政用房、基础实验楼、综合实验楼、风雨操场、学生宿舍、食堂、教师用周转房及地下车库(含设备用房)等建筑施工及5座校内桥梁、2条水系及河岸景观打造,建成后可满足5000名学生使用。
  目前项目14个单体均在进行基础和主体施工,计划在4月完成9个单体封顶,5月完成除教师周转房外所有单体封顶,8月底竣工,确保9月如期开学。
  2016年,宜宾市启动大学城科创城建设以来,在宜办学高校和在校大学生数量实现了“两个翻番”,一批科研机构相继落地,高层次人才大幅增长,宜宾市成为全省唯一的厅市共建“学教研产城”一体化试验区;全国首批、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创建国家高新区的请示已被国务院批转科技部,“双城”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双城”总规划面积36平方公里,其中一期12平方公里已基本开发完成,二期6平方公里正在建设。截至目前,宜宾“双城”已累计签约高校达18所,签署项目落地协议17所,在宜办学高校达11所(5所建成,4所在建,1所刚刚签约落地),目前在校大学生达到5.7万人。计划到2021年,宜宾拥有10所以上大学、10万在校大学生,打造成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基地。
(据宜宾《新三江周刊》2020年5月7日第19期)

图片评论×

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评分

参与人数 2交子 +2 收起 理由
南浦太白村 + 1
fsjcjy + 1

查看全部评分

相关推荐

    • 1
    • 2
    • 3
    全部评论

    主题

    92

    交子

    441

    粉丝

    2

    发消息

    生日:

    1970年9月24日

    所在地:

    四川省 宜宾市 翠屏区

    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蜀ICP备1202825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072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1 | 230511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川网文(2012)0025-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