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9
五、婚配的变迁
住房弄好了,按照筑巢引凤的顺序,婚配的问题就该提上议事日程了。
之所以叫婚配不叫婚姻,是因为以前的结婚序列中,“配”的成分要大于“姻”的成分。“姻”里面还有那么一点点姻缘的意思,好比《红楼梦》中的木石之盟,《白蛇传》里的救命之恩,还是比较浪漫化理想化的。而现实生活中,只能叫“配”,一个萝卜一个坑,是有定论的。有的土壤硬一点,萝卜软一点,一个坑也没有刨到,就成了光棍和尚;有的土壤软一点,萝卜硬一点,就多刨了几个坑,成了中老年妇女之友。吃家饭,刨野坑的人以前要少一点,现在,就多了一点,时髦的说法叫追求爱情的自由!
对爱情,我们一直以来,被文学作品,误导的多一点。两千多年前,《诗经·周南·桃夭》中诱惑我们说,“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意思是那个婆娘还不错,娶回去,可以持家的。这个倒还要含蓄一点。而《诗经•关雎•先秦》中,就是比较直接的勾引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后来王维更甚,说什么“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携,此物最相思”,就是赤裸裸地叫大家伸咸猪手了;秦观也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那是教导大家要忍受孤独,耐得寂寞;元稹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意思和现在人的想法很合拍,就是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婉约派的柳永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意思是吃不了葡萄,老子先自残;就连现代的情圣徐志摩也给那个日本女人说:“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
牙齿都酸掉了!
胡说八道了一盘,开了个玩笑而已。
其实对于婚配,还是毛老人家说的对:“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这个目标就是要一起活下去,使种族得以繁衍!
而以前要走到一起来,并不象现在那么随便一点,一喊就见面,天亮就分手。以前是要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前的以前,还要讲究个“男女授受不亲”,不到入洞房的那一天,是见不到新娘子的。就是拜堂的时候,女的也要搭个红帕子把脑壳遮倒。现在的影视剧,把那个场面写得很浪漫,那是因为女演员都很漂亮。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新娘子个个都是天仙,有的也可能是芙蓉,有的还极有可能是凤姐,一棍子挑开盖头来,活脱脱一个猪八戒的二妈样,那时候,估计新郎官想死的心都有了。
等老李懂事的时候,“男女授受不亲”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还是要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所以要“父母之命”,是因为父母吃的盐要多一点,过的桥要多一点,可以帮子女把好关,可以让子女少吃点苦,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可以“少奋斗二十年,提前奔小康”。当然小康是不可能的,当时大家都那么穷,但至少能够“柴方水便”就好一点,小伙子人伸展一点,高大一点,最好有个手艺,独儿子最好,没有谁来分财产;女娃子呢,人恭谨一点(恭谨就是体面的意思),家教好一点,屁股大一点能生,手脚大一点能做,呵呵,要求都高。可是理想和现实都有很大的差距。大家又退而求其次,有的东挑西挑就跳花了眼,这山望倒那山高,吃了碗里望锅里,几晃几晃,二十好几了,成了大龄青年了,一家人就瓜起了。当然现在二十好几还是一朵花,可以开到三十几,四十几,只要你有钱,就是五十几你都是一朵花。你看现在的刘晓庆嬢嬢都六十了,还不照样是一朵花吗?但那时候不行,二十好几似乎就象个光棍了,别人要在背后指指戳戳了,以为那家的娃娃,有什么问题!
这时候,媒婆就成了救命稻草。因为媒婆的手里,有许多的资源,可以进行资源调配。
老李以前在小说《空山》里,对媒婆,有过专门的阐述,这里就不再过多赘述。媒婆的祖师,当是元稹《莺莺传》里的红娘。后来经王实甫改成了杂剧《西厢记》,唱了几个朝代,经久不衰。媒婆的形象,除了红娘要清秀一点,年轻一点,后来舞台上的媒婆子,基本一律都是老妞,涂着厚厚的粉,嘴边一颗黑痣,但不管年轻的还是年老的,都摆脱不了是拉皮条的的嫌疑。
老李老家的媒婆,以前,就那么几个。她们的手里,都掌握了一批资源,有时候,也会争夺客户资源,有时候,也撞车,但大多,还是很遵守职业操守,讲究职业道德,不象现在的婚姻介绍所,弄几个婚托来,骗你的钱钱。媒婆,其实和掮客的作用差不多,看到哪家的儿啊女的长得差不多了,快长醒豁了,就会主动的去给那家的父母写生意,有的父母,也主动的给在大路上匆匆奔波的媒婆送生意:“喂,张嬢,好久给我屋牛娃子说个媳妇三,媒钱不得少你的”。这时候的媒婆,就会停下来,审视一下你是不是开玩笑的。如果情况是真实的,父母是焦灼而急迫的,媒婆就会细细地问情况,掌握第一手原始资料,然后排一排有没有合适的女娃子配对。牛娃子的爹妈,看到有点希望,就会热情地邀请张嬢,到她屋头去吃茶。张嬢也乘机去看看牛娃子屋的情况,有几间房啊,有几弟兄啊,再细细地排一排,然后说“二场赶场等信”。宛若一决胜千里的大将军。
等二场赶场的时候,,牛娃子的父母,就早早地带上穿上新衣服的牛娃子去街上等。有可能,就对上了眼,就找算命的合八字,八子合上了,还要举行几个仪式,要看家,会面,逢年过节还要走动,最后还要派彩礼,以前给女方的彩礼是四百块钱,现在当然要贵一点,都几万了,媒婆的介绍费,也由原来的两块四涨到了现在的一千二,这里面当然有物价上涨的因数。彩礼给了,新衣服扯了,就要娶亲办酒了,七大姑八大姨,近邻团转,娘舅外婆,这样那样的一大堆都要来吃酒席,走人户,送人情。老李以前在《空山》里描述了这个场面,现在不赘述。反正,后来,就生娃娃,办三朝酒了,媒婆的使命就结束了。并不是有人说的媒婆“既要包娶婆娘,又要包生娃娃”,并非如现在的某些名牌所说的终生保修那么安逸,当然,终生保修,也有水份,逗你玩的。
新人开始新生活了,双方爹妈就算去了一场大事情了,一对儿女就算交家了。有的女青年狠一点,陪奁就很丰盛,爹妈养了十八年,除了留下一桶老腊尿,什么东西都搜刮起跑了。当然爹妈也爱女狠心,锅锅灶灶,盆盆碗碗都治齐了。狠一点的女青年,出嫁到公婆家就压迫闹分家,过自己的甜蜜的小日子,全不顾弟弟妹妹;心肠慈一点的,要挨上一两年,等生了娃娃再分家。等父母将一家的娃娃都交家以后,就老了,房子也分完了,爹妈有的,就只有住牛圈。
以前一家大小老少,都只能窝在家里种庄稼,没有打工的概念和去处,“槽内无食猪拱猪”,扯筋打架的事情就多一点,有时候是弟兄之间,有时候是妯娌之间,有时候是婆媳之间,有时候是父子之间,有时候是邻里之间……..。反正很热闹,老李们小孩子就看热闹,笑得噗哈哈的,觉得有趣。后来开放了,可以去打工了,男男女女都出了,老老少少也出去了。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外面的世界也精彩,就有那么多少男少女们开始自由恋爱了,城里人能做的,他们也能做,城里人不敢干的,他们也敢干。他们也知道了什么叫摇滚,什么叫朋客,什么叫丁克,什么叫试婚,什么叫同居,什么叫鸡,什么叫鸭。有的也去当鸡当鸭,有的就进局子去了,有的还枪毙了…….。
现在的山村里 ,已经并不象原来哪个人离了个婚,那个女子在广东卖了个淫,就传播上几十里路传播上几年时间,现在的任何消息,在山村里都只是波澜不惊了,最多泛起几片涟漪,仅此而已,大家习惯了。
只要你把钱挣回去了你就是大哥。英雄不问出处!
我们的乡亲们已经很淡定了!
可怕!
老李一直搞不懂一个问题:以前看的教导女青年奔向自由恋爱的始祖级电影《天仙配》中,七仙姑为什么要嫁给董永?论人缘,他们不熟,并不象许仙对白素贞有救命之恩;论财富,董永是莫老爷的奴隶,无房无钱;论人品,董永只是憨厚,憨厚就是无用的别名;论长相,老董是个凸额头,也当属歪瓜裂枣……。
凭什么他们就能“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大概董永正好是一个男人,又正好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了正确的地点;而七仙姑又正好寂寞!
想老李风流倜傥,一表人才,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啤酒瓶子见了都要自动起盖盖,为什么以前,以前的以前,就没有一个仙女来找老李配成双呢?搞得老李苦苦寻觅差点成光棍,连媒婆也不给老李介绍一个?可恶!
哈哈,生错时代啦!!!!!!!!!!!!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