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8
四、住房的变迁
住房问题是一件大事情!
人一辈子拿得出手的成就,也许就是整了一套房子!
以前的领导爱挂在嘴边的口号是;“吃饭问题是一件大事情!”现在的领导爱挂在嘴边的口号是:”住房问题是一件大事情,一定要解决人民群众的住房问题!”领导们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往往一脸的凝重和呕心沥血,仿佛说了这几句话配上这样的表情后,干部群众的凝聚力就空前高涨了,住房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其实有的问题喊口号是一回事情,真正解决又是另外一回事情。比如住房问题,1300多年前杜甫杜大爷就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作了明确的指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杜大爷呆在成都浣花溪黄四娘家对面的时候的职位,是工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建设厅长,管建设的。还不说别人的房子,就是自己的房子,也其奈何哉!
自从朱大爷的医疗产业化、教育产业化后,住房也产业化了。现在有人说产业化错了。但是,如果没有产业化,估计老李现在还住在哪个筒子楼里,要想宽敞一点,估计比较困难。任何事情,有时候有两面性,当然想现在的房价,也是真他妈的贵,幸好老李眼目下,尚不想再买房子了。否则,一样死得很惨的。
现在政府着力解决的,主要还是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而农村的住房,却象一株株小草一样,顽强地发生着变化。老李在农村的老家的房子,现在也已经改造了一下,花了近30万的样子。主要是老李的大哥出的钱,老李也帮衬了一点。有二十几间屋,青砖碧瓦,琉璃飞檐,倒也堂皇。放在城里,当然叫别墅,只不过在乡下,统称为“砖房子”罢了。而以前老李的爹,呕心沥血修的两套瓦房,都已经拆掉了。
老李的爷爷从阆中“跑趟子”、躲兵灾跑到现在这个地方的时候,是身无分文,只无片瓦,立锥之地也没有。后来当了佃户后,就租了地主张润明屋的一间牛棚子。后来解放了均田地的时候就均了地主的两间茅草房。地主家的房子虽然多一点,大都却是茅草房,并不个个都是刘文彩,栋栋都是碉楼。可见当时乡下的地主,生活也是一般般。解放过后,老李的爷爷,似乎并没有修个一墙半瓦的。那茅草房盖的麦草或者谷草,又总是漏雨,倒是麻雀做窝的好地方。老李的爹终于发了愤,东挪西借,后来就修成四间瓦房,总算有了一个较干燥的安身立命的地盘。
川北的民居,主要是三合院,而川西坝子的民居,主要是四合院。估计川北是山区,留下一面来,好让太阳多照一照,打禾季节晒个谷米粮食,也方便一点。在留下一面的偏厦处,又往往喂了只狗,所以防盗也不成问题,两不误,两促进,甚好!而川西坝子,一马平川,无山峰阻隔,估计晒粮食不成问题,四合院主要应该是个防盗的功能。北京的四合院,要更正宗一点。
老李爹修的四间瓦房,严格的讲不叫川北民居,不完善。川北民居,是长三间,两转阁,加上两个偏厦,怎么也得七间。后来老李的爹又发了点狠,到底修成了七间屋,而那院坝也宽宽大大,铺上了石板,砌了阶沿石,在一砭的茅草房中,有点鹤立鸡群的感觉。邻居评价老李的爹说:“前人强不如后人强,看李家屋的后人是要比他老汉儿强一些”。爹听了,感觉很好。
修房子,对小孩子来说是很好玩的一件事情。先要做瓦。那时候有专门的瓦匠,也是一个技术工种。先是主人家自己把泥巴踩好。踩泥对大人是个苦差事,几平方米的田里的肥沃的泥巴,要用脚把它踩柔软,踩匀净来。老李小时候最喜欢在泥巴里踩来踩去,感受泥巴从脚趾缝里冒出来的感觉,很有成就感。有时候踩泥也借助牛来踩一踩。踩好了的泥巴,要堆起来,象一个大大的馒头,要发酵,要用油布盖起来,防止淋雨。发好酵的泥巴,再用背架子背回院坝里,瓦匠师傅就来做瓦桶子了。用一个木制的可以旋转的瓦桶模子,将泥敷在瓦桶模子上,再用一个特制的铁片蘸了水在泥巴上面旋转,使其厚薄均匀,表面光滑。旋转匀实后,将上下多余的泥用一个针一样的东西划掉,一个有八片瓦的瓦桶子就做好了。师傅就把它放在院坝里的太阳底下暴晒,晒好了,晒干了,用手轻轻一拍,就可以得到八片瓦。这样周而复始,一天可以做好几百个这样的瓦桶子。当然做瓦还要乞求天气好,如果遇上打白雨的话,瓦桶子抢救不到屋里被雨淋了当天的工程就报废了。
瓦桶子干了后拍好了瓦坯就可以烧窑了。烧窑也有专门的师傅,看火候。烧瓦窑和现在的烧砖窑原理一样的,只不过规模小一些,这里就不赘述了。烧瓦的同时,还可以把房子的主体一起来进行。那时候主要是夯筑土墙,有专门的施工队伍和工具。后来这些施工队伍和工具就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被修砖房的队伍代替了。
后来老李们慢慢地长大了,为了老李们能娶个好媳妇,老李的爹又咬牙修了一套瓦房。那时候结婚需要的瓦房与现在结婚需要的城里的房子一样的,没有一套房子,结个什么婚?脑壳昏!
特别声明一句:那时候的除了几个技术工匠比如木匠、石匠,土匠要一点点工钱外,其他的都是义工,是帮忙的,是不要一分钱报酬的。主要图个邻里相帮和吃一点好的东西,主要是油多一点。而现在,那些木匠、石匠,土匠以及现在的砖匠,都进城成了大掌墨师,技术工种,挣100多块钱一天了。而纯粹的帮忙也消失了,现在做什么,都要说钱的!
劳动价值与劳动价格渐渐趋于合理了!
老李的爹修的两套瓦房也没有派上好大的用场。老李大哥的那一套住了几年推倒了,盖了砖房子;老李的那一套始终没有达到修建它是的目的。因为压根就没有媒人来给老李说媳妇,都说这个娃娃学习成绩好一点,主要是心大,不可能在我们这个镇上呆的。老李后来也真的出去了,后来好歹还找了一个婆娘,还是不错的。老李本来想着等老李扬名立万以后把老李的那个旧房子搞成一个李老太爷旧居什么的,象毛大爷邓大爷朱大爷一样的,后来想想老李要成为伟人估计得下辈子的下辈子,计划于是取消。去年老李的爹又修砖房子的时候差瓦,就把老李的那个房子拆掉了,倒给了4千块钱的拆迁费。
李老太爷旧居就这样没了!
可惜了门前的那两棵高大的椿丫树啊,还有那几个麻雀窝!
老李的爹现在住在老李和大哥在老家修的在城里叫住别墅的砖房子里面,门前一条沥青路面的马路通向县城、省城和皇城。老李的大哥开车从皇城回来也从那条路的尽头来,也不怕累着;老李从省城回去也从那条路的尽头来,累人得很;老李的爹到县城去也从那条路的上去,路上已经有了跑县城的长安车。老李的爹在家里也养鸟,也养猪,就是不养鸡。爹说鸡到处屙屎,脏!
城里到处在治理三乱,要罚款,要公示;要美化亮化绿化。老李的爹率先在老家不养鸡美化环境,种庄稼绿化环境,这算不算是响应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典范呢?
任何事情都要看最后的效果!
不看广告!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