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7|
二、娱乐的变迁
“黄蚂黄蚂蚁蚁,过个过个桥桥,先来的,吃瘦肉,后来的,啃骨头”。老李童年时候细娃儿的娱乐方式,大多是将那活捉的蜻蜓和知了,生生地撕粹了来喂黄蚂蚁,还是有些残忍的。而要活捉那蜻蜓和知了,是很有讲究的。要将那新鲜的蜘蛛丝团巴团巴,揉成小指头一大块,安放在小竹棍的尖上,还必须在请水里蘸一下才更有沾性,够复杂的吧?而大人们的娱乐方式估计要原始一点,或者说根本没有什么可供选择的娱乐方式。为了节约煤油费(还是煤油灯时代)和省上一顿饭,天一黑就得上床睡觉。所以那时候的农村人,生的娃娃就特别多,家家都有三四个,有的有七、八个,没有办法,不懂避孕,想不生也难。后来,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情况就好多了。
当然小孩子的娱乐方式要多一点,比如藏猫猫、玩老鹰抓小鸡,或者没有目的地你追我赶。老李小时候比较孤僻,(当然老李现在也不开朗,性格决定命运啊),很多时候是一个人蹲在院子里望着天空发呆,遐想,陶醉。当然老李还喜欢一项运动就是打仗。装好人或者装坏人。有自制的木枪,还有弹弓和弓箭,多少还是有些威力。碰上一些孽包哈儿,也会把人家弄些包拉眼的,这个就要引起两家大人的骂架了。大人在忙于起劲骂架的时候,小孩子们已经又在一起玩得有滋有味了。
这个打仗游戏的根源,还是因为看了电影。老李懂事的时候,样板戏已经没落了,所以老李就不知道老李的爹当时是杂展现杨子荣,郭建光的英武的。老李的爹是大队样板戏的头头。从巴得满屋的奖状来看老李的爹当时还是不错的。样板戏没落的时候,黑白电影已经有了。基本都是战争片,又基本上都是解放军打国民党的,又基本上都是解放军战无不胜的。所以老李现在的概念里都一直信心满满地相信我军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后来读到了一些史料,才稍微客观一点,也才知道我军有时候也是要有计划地撤退的,比如在金门登陆的时候。那个时候的电影,人物的轮廓是分明的,好人必定仪表堂堂,正气凛然;坏人必是猥猥琐琐,鬼鬼祟祟。所以电影一开演,好人坏人已经昭然若揭,不象现在的电影,看到最后一刻,才知道那个最体面的女人原来是个心若蛇蝎的坏人。虽然电影很格式化,但大人小孩都喜欢看。那个时候的电影放映员也还是很牛皮的,也是公社“八大员”序列之一。放映员今天到你这个生产队来放电影,队上是要给他准备晚饭的。等他吃饱喝足来放映的时候,本村的邻村的大人细娃儿已经把作为临时放映场所的保管室院坝围满了。那时候电影放映用的是柴油机发电带动,一晚上那个柴油机的“嗡嗡”声和黑白电影的枪声混在一起,但大家都不以为异。倒是那村里的长嘴妇吴婆娘一晚上搞刨了从头到尾的解说让人受不了。出现一个人物她也懂完了样,你还没有看她就给你往下解说也气死人,当然就有人骂有人吼,安静一回儿又开始了,让人翻白眼。
电影在这个队放完了,下一晚就转到另外的大队去放了。大人细娃又必定要跟着去看。日头刚一偏西大人就在喊细蛙早些煮晚饭,傍晚就吃了饭拿着小凳子和煤油火把走十几里山路去看电影。那时候还没有电筒的概念,电筒是个重要的家电大件。当然看重复的电影大人细蛙的心思各不同:细蛙主要图好耍;大人主要混个心焦;而那些不大不小二十上下的年轻娃娃,主要是去看哪个女娃儿体面些,有的时候还能乘机揩一点油,有的还说成了亲事呢。只是回来的路上比较麻烦。天太晚了,特别是冬天冷,一根竹节煤油火把几十个人在路上借光,有点眼神差点运气孬点的就滚到冬水天去了,冷得瑟瑟发抖,但人还是哈哈大笑。那么陡峭的山路,居然没有一个人滚下崖去摔死,真是的个奇迹。只是有一次,队上的来娃子看电影回来把竹节火把放在门边开门的时候,火把倾倒煤油倒出引燃了干麦草,烧了自家的房子是个最大的事故。
电影片子最初以黑白片子居多,后来就有了彩色战斗故事片,比如〈南征北战〉、〈解放石家庄〉什么的;后来又有了宽银幕彩色故事片放映了,就有了什么〈瞧这一家子〉,〈月亮湾的笑声〉等等,说的都是农村的故事,就比较的贴近生活了。后了还看了〈神秘的大佛〉,〈小花〉,是我国著名的女演员刘晓庆嬢嬢演的,不错。后来公社修起了电影院,是老李的爹一伙人修的。所以放第一场电影〈白蛇传〉的时候,老李一家都去看了,并且没有要我们的钱。只是里面挤得邦屁臭,人太多了,有人还把屎也屙在座位下面,臭烘烘的。总之,印象不好,后来电影院还很火了一阵子,票价从一角钱后来涨到了一块钱,主要是那些开亲耍朋友的人在去看,电影院后来终于垮掉了,那是后话不提。
电影大行其道的时候,电视也悄然降临了。80年代中期,公社蚕茧站买了一台9英寸的黑白电视放〈霍元甲〉,后来又放〈陈真〉,呵,那可火得不得了。5分钱一张票。老李们学生下了晚自习,也去铲点电视锅巴。但守门的又偏不让进,没办法就游说,就求情,就耍赖,招数用尽,有时候也能看上那么一集半集的,也就知道了“迷宗拳“的厉害。什么叫” “迷宗拳“,就是迷失了宗派,无宗无派,所以强大。哈哈,有点象周星星同学的无厘头,无缘无故就武功大增,法力无边了。后来街道上也有人买电视了,有的大方一点的人家就摆在街边边上放,我们学生下晚自习也就可以饱饱地驻足看一看。老李中学的物理老师,率先把自己的黑白电视显象管了点颜色,电视人物就彩色起来,但模模糊糊的。后来就有人买了真的彩电。后来农村人也买了黑白的,后来也买了彩色的,当中还夹杂了一段时间的收音机的流行,这样那样的下来,电影院就终于在两千年后垮掉了,一如雷峰塔的垮掉一样让人大快人心。
在80年代后期,老李那里还出现了一个很大的川剧团,叫“花丛女子川剧团”。这个名字放在现在,也一样能吸引色狼门的眼球。但那个时候,大家只是关心哪个女子的高腔唱的好不好?花脸怎么样?男扮女演的男角究竟如何,全没有现在这些人那么多的花花肠子弯弯绕,还这样伪娘那样伪娘,老子真想一耳屎抽过去。那时候的人们只一门心思看戏的质量杂样。这个“女子川剧团”还是不错的,全省都有名气,后来还出国去演出过。后来也还是终于倒掉了。90年代后期,在四川省振兴川剧领导小组的关心下,由武装部出面找来原配搭子搞了个‘民兵川剧团“,出去必然还要背20几干破枪上,后来好象在上海演出出了一点事故。女子嘛,有时候出去是要麻烦一点,弄了一阵子,终于彻底垮掉了。好在剧团的女演员都还有点姿色,好歹嫁的男人都还不错。
电影没了,剧团没了,电视也索然了,总得有娱乐的吧?麻将在这个时候就趁势而上了,并很快风靡了街道农村,且到现在还经久不衰,愈演愈烈。老李这次回家,数了一下街道上的麻将馆,不下50个,仅仅一公里的街道啊。只要在馆子里麻将打一天的,包午饭!不过老板要抽“桌子钱”,一圈16盘。论打的大小,一般40块钱一圈。当然老李在省城,打麻将的时间也是很多的。只是老李们要比那些老头老太,打得大一点,否则,懒得磨袖子。
呜呼,麻将之风,看来短期内是没有办法杜绝的了。
存在就是合理,管它的哦。这人总不能一天光吃饭睡觉吧?总得找点乐子吧。这娱乐方式的翻新那是必然的,复古也是必然的。只不过等老李老了的时候,又是个什么玩意儿的耍法了。
该不是又回到牵着老太婆跳“忠字舞”的时代吧!
这个复古那可就真惨了啊!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