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通讯的变迁

热度 4已有 465 次阅读2010-7-16 12:13 |

  通讯的变迁

 

今天清晨,老李的爹李老太爷准备喝点啤酒,一摸桌下,没了!才记起昨天晚上已经一席人喝光了。李老太爷摸出手机,打了一通电话,10分钟不到,一辆摩托“吱”的一声停在院坝里,一箱啤酒已经送到了家门口。这,就是通讯发达的魅力。

30年前的清晨,老李喊在砭上种庄稼的老李的爹回来吃饭。老李将手掌合拢作喇叭状放在嘴上高喊:“爹---,回来吃早饭了----”。童音清脆,穿过早晨薄薄的白雾。老远立即就传来“哦------,回来了哦----”的回应声。尽管手段落后,但,这也是通讯的魅力!

通讯的基本意思,按照最直白的说法,就是“通报音迅”,这个说法,我们老祖宗有记载:《南史·谢弘微传》说内外或传语通讯,辄正其衣冠,就是你娃吼一声,老子就把衣裳裤儿整伸展些好迎接你;当然外国人要说得现代一点复杂一点,在英语里面,这个意思叫[communicate;message] ,就是利用电讯设备传送消息或音讯,有时指来回地传送。这个,当然该人家外国人牛皮,我们的祖先,还在千里驿站或者飞鸽传书的时候,人家美国的摩尔斯已经在拍有线电报,贝尔已经在玩电话,爱迪生已经在听留声机了,所以在现代通讯玩意上,我们要服气。现在满大街的糯鸡鸭、摩托落拉,还真比国产的好用,尽管这些东西大都也还是在中国哪个旮旯里贴牌产的。

老李村子里以前的通讯工具是什么?大概主要是靠喊的,屁股大的地方,大概不会有驿站或者飞鸽传书。但等老李有点懂事的时候,村里的通讯工具,俨然已经现代化了,家家户户,都安上了广播,要听最高指示,要听抓革命促生产,要通知干部到公社开会,并且广播的开启时间,一到天黑和天蒙蒙亮,那都是风雨无阻,不得缺席。那时候公社的广播员的地位,是和公安员一个级别的,都是“八大员”序列之一,牛皮烘烘的。这个广播声音一直伴随着老李的成长到了八十年代。那个时候,老李对公社广播员的二姑娘,还很是喜欢了一阵子,原因是人家皮肤白,老李以为白,就是貂禅。老李们乡下的人,天天晒太阳,女的好一点,男的,大多都黑得象驴球,偶有几个白的,必是纨绔子弟。所以对白的向往,一直深埋心底。

到了八十年代初,慢慢就有人偷偷摸摸外出去打工了,那时候逮到了就叫流窜犯。后来庄稼分下户了,出去打工就慢慢多了起来,开初还是叫“盲流”,大家都在喊“盲流”,以为和“流氓”一样是个不体面的名称,后来读大学的时候老李琢磨了一下,大概“盲流”的意思就是“盲目流动”或者“盲目流窜”吧,不知杂的就成了个专有名词。

“盲流”多起来后,邮局的生意就火起来了。那时候寄平信是八分钱的长城邮票,信封是一分钱十个。很多盲流的婆娘或者爹娘都不识字,所以那时候有点文化的教师或者学生就成了香饽饽。也有了代写信的摊点。有人寄信回来,一砭的人都去听,中间一个文化人念,其他人就围着听,状若开会。因了这个原因,那个时候信里的东西都比较大众,决不敢香艳肉麻。但也要闹些笑话。砭上的小媳妇何幺妹,名字真的就叫“何幺妹”。因为一直只叫小名“幺女子”,她爹也懒得给她起,等到要结婚了,才知道必须要在结婚证上写个大名。公社民政办公室里,她爹抓了抓头皮屑一拍大腿说就叫“何幺妹”吧,这样大名就叫“何幺妹”了。他男人出去盲流了几个月。似乎还没有挣倒钱,但在信里,却信誓旦旦地说春节回来是要给她“弄穿”的,就是整一身新衣服吧。但是村里的几个婆娘当时就把这话听走意思了,就拍腿抚胸地说是要把那个东西“弄穿”,还争得面红耳赤,喜笑颜开,嬉皮笑脸地追来追去,弄得何幺妹要跳堰,当然后来到底没有跳,但后来找人念信的时候那些婆娘媳妇得了教训就只敢偷偷摸摸地请人单独念了。

盲流过后,就出现了民工潮,当然开初还是以主劳为主,男人出去打工,女的在家里钟庄稼带娃娃,不象现在的年青人可以把婆娘带在身边一起打工。那时候农业提留税金还重,化肥种子贵,娃娃上学油盐酱醋开支大,媳妇婆子们等信的热情已经转化为等汇款了。所以邮局生意就更加火了,除了增加了快件业务,还有电报业务,最主要的就是汇款业务了。那时候的邮局的工作人员,也牛皮得很。那时候,男人汇了款,怕家里不知道,杂办,嫌平信走的慢的,有的就寄两角钱的挂号,更有的就打个电报回来先说一说,几角钱一个字呢,肉痛。女人得了迅息,就场场早早地到邮局去问,去守,等到了,就喜滋滋取回去派上用场。那时候公社和粮站已经有了电话,是那种打国民党的战争电影里的老式的摇把子黑色电话,先要摇通总机,再转。要从外面打这种电话的人,当然凤毛麟角,除非面子上了天。

等老李老家家里安上电话,已经是2006年的事情了。那一年,电话要下乡,老李的爹就安了一个联通公司的无线座机,要将一个喇叭一样的东西安在房子顶上接收信号,有的时候信号不好,老断线。当老家里还在用这种断断续续的无线座机的时候,老李在省城早已经用过了BP机,现在的90后估计见都没有见过那玩意儿。就是要先拨打寻呼台的电话,打通后寻呼小姐再帮你呼叫你要的BP机号码,那边的BP机就“屁屁屁”地叫了,开初大家的机子都一个铃音,所以一个人的机子响了,一大群人都在腰间摸索,状若在捉虱。后来机子有了改进,有了和玄和个性铃声,所以走在大街上,到处都有音乐,这里是“大海航行靠舵手”,那里是“都是月亮惹的祸”,跟现在的手机铃声一样乱七八糟。砖头手机流行的时候,老李就爱慕虚荣地买了一个砖头手机,后来又换成了一个小一点的,是模拟信号机子,号码老李还记得,是“901260X”。后来模拟机子全换成数字信号的。后来机器的型号越来越多,直板的,翻盖的,滑板的,功能也越来越齐全,照相的,录音的,蓝牙啊,飞信啊……。骚扰短信漫天飞,牛皮广告四处塞

但老李的手机大都只有两个功能,接和打。

   刘震云在《手机》里借张国立的口说:“手机,就是颗手雷”。

其实,手机就是根栓狗绳,弄得老李必须得24小时开机

葛优在《手机》里无限幽怨地怀念那个没有手机走路上京城赶考的岁月,几年下来,做的多少坏事情都可以从容不迫地处理好了;而老李却异常怀念那个两个空罐头盒子加一根铜丝做电话你“喂”来我“喂”去的那个无限童贞的年代,那么纯洁,那么放松,那么坦然,那么悠闲……

可惜,回不去了…….

(未完待续)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回复 西部袍哥 2010-7-16 17:15
哈哈,半生无缘啊。张阿姨的粉丝多哦
回复 爱吃小妇人 2010-7-17 08:39
回不去了,就将就用吧,呵呵.有进步才有回忆.
回复 西部袍哥 2010-7-24 10:06
张怡菲: 回不去了,就将就用吧,呵呵.有进步才有回忆.
有回忆才有进步哈
蜀ICP备1202825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072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1 | 230511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川网文(2012)0025-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