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隐患、防范事故,注意安全、远离人祸

已有 587 次阅读2008-6-19 12:32

   老李最近大概受地震影响,神思恍惚,驾车连连遇险,心里默倒肯定要遭,一直惶惶不安。昨天终于酿成事故,好在没杂伤人,阿弥陀佛,真是万幸之至。
   昨天老李去某厅办事的时候,在某立交桥下借道准备进入停车场时,从后视镜看到一个戴墨镜的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将电动车骑得飞叉叉地从后面冲了上来。老李见其来势凶猛,连忙刹住车子。小伙子一是速度太快,二是戴墨镜可能影响了视力,三是老李的车右拐已经有大约15度的角度,反正小伙子在路人的惊呼声中是一头将老李的右倒车镜撞得吊起,人也摔倒在地。老李惊呆片刻,才抖抖嗦嗦地下车扶起小伙子,询问伤到没有。小伙子很坚强,扶起来后嘴里嘟囔着什么后将手指伸起看。老李看到他的食指已经破皮出血,青郁一片。老李知道虽然小伙子现在还不太痛,过一会儿就会很痛楚难当。这个老李有经验,老李小时侯千烦得很,有一次舞弄匕首时不慎一下子就插入了自己的大腿,肉都翻出来了,白裂裂的。当时没感觉到痛,过后老李可是痛楚干嚎了半个月时间。现在老李的匕首伤疤还幸天晴下雨,要下雨的时候伤疤就阴痛阴痛的,费不得啊,真的。老年人说:“人狂有祸,狗狂有屎吃”。是很有道理的。
   不管怎样说,都是老李的责任。《道法》有规定,道义却在人心。老李准备将小伙子送到医院去时,小伙子说他还要上班;老李询问是否报警,小伙子说算了,耽搁时间,给点汤药钱就行了。老李也不想报警,交警兄弟来了是先要扣老李3分,罚款200元的.咱国家富裕,也不独缺老李这200元钱的罚款.虽然交警处理后,一切可以进入保险程序,但是你要和保险公司那几爷子耗时间你是耗不起的.老李于是仔细检查了小伙子的伤情,确认没有大的问题后,给了小伙子500元钱让他赶快去包扎一下,以免感染。老李知道,这500元钱药费肯定是用不完的,但是他肉体的疼痛肯定不是钱能够买得到的。看着小伙子离去的身影,老李突然才感到非常后怕:幸好小伙子只是伤了一根指头,万一是伤得怎么样了的话,老李和小伙子的生活轨迹就要改变;再万一有更大的伤亡事故发生,那真的是老李不敢想象的情景。醍醐灌顶后的老李就想唠叨唠叨,就写下了“珍爱生命、远离车祸”,这个题目。但是老李想到车祸也是由人祸引起的,况且“远离人祸”远比“远离车祸”意境宽阔,就更便于老李恢弘一盘。同时为了和政府的宣传口号合拍,于是老李就将题目改成了“治理隐患、防范事故,注意安全、远离人祸”这个暴大的标题。
   每年的六月都被定为“全国安全生产月”,其目的是为了强化安全意识,减少安全事故。但是,好象有点事与愿违的是:安全口号虽然在年年翻新,安全事故却是绵绵不断,这固然也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过快有一定的关系。今年王君先生履新安监总局局长一职,“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的主题又换成了:“治理隐患、防范事故”。据说是为了唱响“安全发展”主旋律,推进“隐患治理年”各项措施的落实,进一步促进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效果怎样,小老百姓只有拭目以待了。
   老李离开那个虚伪的管安全生产的队伍已经有一阵子了。既然离开了,老李现在看到“安全监管”几个字就跟看到“放屁”一样没有感觉了。但是经历过的东西总是要留下记忆的,就象牛皮糖一样取都取不掉。老李现在对那个单位的记忆只有两样。一样是单位领导强队长的语录之一:“所谓的安全监管其实人人都会,并不需要你有好高的学历,是个正常人就行。管理的目的是起一个威慑的作用,不然的话你放他一尺,他就要跑一丈”。话丑的理端。但老李对执法的公正威严性在那一刻就轰然倒塌了,就开始了混日子的历程;第二样是捞取潜规则。所谓的监督检查一是认认真真走过场,兢兢业业搞形式,二是心照不宣收阿堵物,二百不多,一千不少,积沙成塔,集腋成裘。一个季度一辆奥托,一年一套房子。
   有些东西其实是说不得的。说这些顶破天的话是要挨黑打的。老李在这里先紧紧地闭上自己的嘴巴。鲁迅先生告诫我们:“莫谈国事”。做事要低调,做人更要低调。做人懂不起,就要象《笑傲江湖》里的那个大太监说的一样,是要砍头的。老李怕砍头,所以从现在起就想将凸起的肚子尽量收起来,收腹不挺胸。收腹不挺胸的目的是为了有助于夹紧尾巴。收腹不挺胸,夹紧尾巴做人才会活得氧气充沛,滋润有加,这虽然并不是老李想要的活法。
   这些话已经离今天的主题越来越远了。还是回到“治理隐患、防范事故,注意安全、远离人祸”这个主题上来吧。但是什么是“隐患”,“隐患”是怎么产生的?天灾?还是人祸?老李想,只有找到“隐患”产生的根源,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本上加以治理。治标不治本,轰轰烈烈,闹闹热热,风风光光,体体面面地搞一阵子宣传后又是总结成绩又是表彰英模,明年换个口号再来一盘恐怕是不行的。
   “扑下身子抓落实“这句话说得好!但是,怎么个扑法就有个讲究了。老李觉得,搞好安全生产,首先必须是要扑下去才行;接着还是要看扑下去的是”身“还是”“心”才行的。
   光说不做与做了等于没做都是一种不作为的表现!

评论 (0 个评论)

蜀ICP备1202825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072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1 | 230511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川网文(2012)0025-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