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人莫嫁“滥贤惠”
热度 1已有 701 次阅读2008-7-7 17:16
老李五一回老家见过的老家亲戚老王的幺女子今年初中毕业了。幺女子今年年方十八,长得丰姿卓约,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幺女子之所以十八岁才初中毕业原因有三:一是老李老家教育质量稀孬。由于嫌待遇低或其他原因,稍微有点门路或教得好的教师都纷纷南下广州或者到成都、绵阳等较发达的城市教书去了。跑到成都双流,新都等地的教师尤多;二是老王两口子常年在外打工,今年北京,明年广东,后年上海,居无定所,挣钱也极其有限,就没有能力将幺女子带出去读书,没有那个条件。幺女子就成了留守儿童莫人管了;三是幺女子资质驽钝,读书如坐针毡,复一年初中也考不起高中,复一年初中还是没有考起高中,这不,复学三年,今年考了469分,离高中上线分数还差100多分呢。
老王昨天晚上给老李打电话时声音都哽咽了:“幺爷爷,无论如何你要帮一下你侄从孙女在成都找个学校读个书哦,你大孙子这一辈子也莫得用哦,连个独女子读书都送不出来,羞死先人了”。
老李老家以前交通闭塞,相互通婚最多不超过50里路,所以转来转去都是转折亲。不象现在这些娃娃可以去耍个北京的、上海的、广东的女朋友回来给他妈老汉儿长脸。有些有出息的,甚至可以去耍个俄罗斯女人,过年回来洋盘一回,引得乡里乡亲十里八里的去看闹热。但千万不要去耍非洲黑女人回来,乡亲们不接受黑娃儿,会嘲笑你的。老李这一房人在老家排行老幺,“幺房出老辈子”, 老王的幺祖婆是老李的堂大妈,所以老王就是老李的老侄孙子,老王屋的幺女子就是老李的侄从孙女。哎,哎,这个关系多拗口的。老李在外面读书工作多年,回老家基本不敢喊人的,除了认得的一些年龄大一些的老人。因为那些大姑娘小媳妇大小伙子老李认都认不倒,所以说话只能以“喂”相称,不敢乱称呼,不晓得辈分的。人家喊老李“叔叔”的,老李答应;喊老李“爷爷”的,老李答应;甚至喊老李“祖祖”的,老李也答应。老家辈分乱。关系盘根错节,错综复杂。俚语说:“黄牛角,水牛角,各叫各”,还有就是“有钱高三辈,莫钱矮三辈”,有的人就乱鸡巴喊,管他的,喊人嘛,就是一个代号,老李又不是天天在老家,随便他们杂喊都可以的。只有一次一个须发皆白的放牛老大爷喊老李“幺叔子”,老李就不敢答应了。老李小心地问,:“你是......?”老大爷说:“也,幺叔子这两年有钱了就认不倒人了唆?我是你大妈娘屋大哥的孙子王良左啊”。哦,对对对,有那么回事,老李还是岁娃儿的时候见过的,那时候他30几岁喝酒多得行的,没想到那么老了,生活艰苦是一回事,岁月也不饶人啊。
这个王良左,就是老王的爹。你说老李30多岁就有一个18岁的笨从孙女了,你说老李是该高兴呢还是该悲哀哦?
老李这些年活得很艰苦。很艰苦是因为一方面要自己艰苦奋斗在大城市里站住脚跟,,另一方面还要给老家的七大姑八大姨等亲戚邻居以及他们的子女奋斗。给他们找个活路啊,买个火车票啊,给他们的子女找个学校啊,子女毕业后找个工作啊什么的。事情都小,渣渣哇哇的说不上趟。在老李的左亲右邻们看来,就象他们清早起来赶个场从集市这头走到集市那头那么容易,一袋旱烟的工夫就办妥了。但是老李办起来确那是真真切切的难啊。起早贪黑,腰酸背痛,看人脸色,心中郁闷。
所以老李的婆娘就很有意见。老李的婆娘大学文化,也算知书识礼。但是就因为老李的“滥贤惠”, 就多次褪去知识分子的伪装把老李骂得狗血喷头,抱头鼠窜。甚至扬言要和老李割袍断义,一刀两断。整得老李每次都只能嬉皮笑脸,逶以周旋,直至死不要脸,翻脸不认人。
“滥贤惠”是老李老家的一个俚语。本来“滥贤惠”的“贤惠”二字,应该指女人很贤淑;“滥贤惠”的“滥”应该是泛滥,多了,过了的意思。所谓“滥贤惠”应该是指男女帮忙啊什么的帮过余了,帮过头了,把自己都整笼起了的意思吧。俚语深奥,一时也解释不清楚。
但是现在你看,老李又得“滥贤惠”一盘。老李的笨从孙女老王的幺女子又要来读书你说老李这日子不是又要起点波澜了呢?光读书倒没有什么的,现在中专校都要饿死了,急需生源,老李和一些中专校领导也熟,读书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现在不管中专大专大学,学士硕士博士,都只是个学历教育,早就不包分配了.以幺女子的学历和智力,这以后的工作又到哪里去找哦?老李又有些忧心忡忡了。
管他的哦,只有读三年书再说了。走到哪步算哪步,车到山前必有路嘛。
鉴于老李的教训,老李就很想给老侄孙子老王建议:“以后自身条件不错的幺女子找婆家千万莫找“滥贤惠”或者很偏远很偏远农村,免得以后吃亏受气“。
但是,以老李的老辈子身份,要给侄孙子建议喊侄从孙女找个好婆家,这都隔了四,五代的事情了,这老李是不是管他妈的太宽了哦,又有些“滥贤惠”了.
老李就又踌躇该不该建这个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