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
热度 1已有 1026 次阅读2008-8-6 12:24
明天又到一年一度的“七夕节”了。
“七夕节”现在已经被新新人类们赋予了风花雪月的情调,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其实牛郎和织女每年只在“七夕节”这天才能相会一次,也很凄凉和造孽的,与现在情人节的浪漫和温馨似乎有些不合拍。老李在这里倒也不是想去赶个时髦,附弄一下风雅。只是抬头之间,老李就已经三十好几成了半蔫子老头了,让人十分感叹这时光流逝的迅猛和悲凉。老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也就仅仅只是为了纪念逝去的韶华和对青春的无限眷念和回顾,如此而已。
民间传说农历七月七日这天是看不到喜鹊的。喜鹊们都去帮牛郎和织女两个苦命人搭鹊桥去了。但是老李在成都已经十多年都没有看到过一只喜鹊了,不晓得老家还有没有?老李就幻想是不是现在王母娘娘发善心,和谐了,现在让牛郎和织女天天都相会,也弄得喜鹊天天都在搭鹊桥,没有时间光顾人间了。但愿如此吧!
老李从懂事起就晓得“七夕节”了。在如水的月光下,一院子的岁娃儿坐在小板凳上围成一圈,听大院里最老的缺牙巴老太爷指着天上的星星讲哪颗是“牵牛星”,哪颗是 “织女星”。老太爷故事不多,说着说着就会将讲了千遍的“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再讲一遍:“那个牛郎的哥哥嫂嫂啊,坏得很……”。小娃娃就会齐蓬蓬的说:“给牛郎吃的饭里下毒,老牛救了牛郎的”。老太爷就会呵呵的笑,就讲不下去了,老李那时就会感到无趣得很,就默默地看天,默默地想着牛郎和织女在农历的七月七日那天相会的情景:王母娘娘真讨厌;喜鹊那天都不见了;牛郎和织女那天见面会干什么呢?会煮饭吗?哦,还有两个娃娃……。深层次的东西老李当时就是想破脑壳肯定也想不出来的,老李的思绪就非常的散乱和迷茫。
“七夕节”那天是要请“火姑娘”的。请“火姑娘”是老李川北老家的一个民俗。七月七日的晚上一院子的人围坐在院坝里,点香敬蜡的。“火姑娘”的做法很简单,就是从桃树上砍两根长短适宜的桃枝回来,做成“十”字,用稻草绑个人脑壳样子,再给她穿上小姑娘的衣服,“火姑娘”就做成了,说白了就是一个稻草人而已。做好后,将“火姑娘”的两只“手”放在两个婶娘的手掌上抬着,由两个婶娘平摊着手掌搁在膝盖上,大人岁娃儿就围成一圈开始齐声唱:“大月亮、小月亮,不请爹、不请娘,专门请那火姑娘”,还有些啥子歌谣老李就记不得了。唱完就开始问问题。先还要与“火姑娘”约定好:问的问题是真的 “火姑娘”就点三个头,是假的就点两个头。问的问题也五花八门,大多问的是儿子能不能考上大学或者女儿今年“开亲”能不能落实之类的问题。
“考大学”和“开亲”那个时候对一家子来说是两件大事。大学那时侯包分配,儿娃子考取了大学就跳出了“农门”,就“范进中举”了。意味着就是把穿草鞋换成穿皮鞋了,能够吃上“国家粮”了,那真真是不得了的事情。不象现在,大学已经仅仅是一个学历教育,一个大学四年下来,娘老子的骨油都要榨干,可能毕业都十有八 九找不到工作的。现在考取了公务员大概才叫“中举”吧。“开亲”是川北俚语,就是“相亲”、“耍朋友“的意思。那个时候女娃子都不大读书,最多读个初中就算她屋娘老子很富裕且开明了。女娃子按老李老家的说法嫁出去后最后都是人家屋头的人,所以读那么多书也没有什么意思。但开一门好亲却是马虎不得的。什么叫“好亲”,就是对方屋头条件要好。所谓的条件好也仅仅是“柴方水便”,就是有柴烧,水源条件好。现在来看那算什么嘛。烧柴有煤气,吃水有压井,都是牵到屋里的,方便的很。那时候“柴方水便”的人家都在山沟里,交通极为不便,交通方便的地方柴早就被偷光了。现在看来,那些漂亮的为了“柴方水便”嫁入大山里的姑娘们真是造孽,不通公路,出行不便,又穷又偏僻,好在现在政策好,他们的儿子女儿们能够出去打工见世面了,不会再步他们的后尘了。其实这个事情成都也有类似的情况:那时的成都东郊国有企业多,附近的农村女子都以找一个东郊的工人为荣。现在时空转换,城市建设速度迅猛,要征用附近农民的土地,动辄赔偿就是几十万或者几套房子。而东郊企业垮的垮,搬的搬,经济效益大滑坡,东郊几乎成了贫困的象征,真是此一时、彼一时啊,弄得那些姑娘们很后悔。
话扯得太远了,还是来说说“火姑娘”。问“火姑娘”问题后,又开始唱歌,唱着唱着,“火姑娘”就真的开始“点头”了,这就表示表示“火姑娘”“来”了,这大概是人的手疲倦了或者是一种心理暗示吧,和请“笔仙”和“碟仙”的原理差不多。不过看到“火姑娘”的点头和神奇,真的很吓人的,老李现在想到这个事情,心里都疙疙瘩瘩的,后脊发凉。老李一点都不迷信,不迷信与不害怕是两回事。就象老李现在都不敢在老家独自一个人走夜路一样。那些年老李每晚十点钟下夜自习从学校回家,天黑漆漆的,月光惨白,一路上一种叫“春果子”的鸟“呵呵呵呵”的怪叫,树影婆娑,没有一个人,老李就在路上一边狂奔一边唱歌或者背诗.歌唱的是<社会主义好>或者<我们是共 产主义接班人>,诗背的是"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或者是"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头上三根毛".老李现在嗓子破锣,诗歌却能背得几首大概就是拜那时走夜路所赐.同时走夜路时脑壳里想的也尽是些污七八糟的东西,神神鬼鬼的,现在想来,怕怕得很。
哎,这些东西都离老李很远很远了,老李现在就连回老家都难得一次,数典忘祖啊。
“七夕节”还有两个风俗是“拜魁星”和“拜织女”。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因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运,所以读书人都在这天郑重的祭拜。“拜织女”就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这两个问题其实和请“火姑娘”是一理的道理。在请“火姑娘”时已经将这两个问题一并问了。还有什么“穿针乞巧”、“种生求子”甚而在南瓜棚里听牛郎织女说悄悄话就太他妈的小儿科了。
小时候看的川剧《牛郎织女》剧情是啥子现在都已经全忘记了,川剧现在也没落了。还有什么什么的剧种的《天河配》、《鹊桥会》等等等等统统记不得了。关于牛郎织女的诗词倒很多。比如唐朝杜牧杜老爷子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汉乐府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凄凉得; 秦观的《鹊桥仙》比较著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还有一些风花雪月,莺莺燕燕的东西老李就懒得赘述了。老李一个半蔫子老头儿,管好婆娘娃娃就是了,这些东西都是年轻人的事情了。
一不小心写多了,就以唐朝诗人崔涂的《七夕》来结尾吧,以怀恋时光的流逝和对逝去意境的悲慨。
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
自是人间一周岁,何妨天上只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