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知无计留春住 笑拈残红葬落花
已有 2150 次阅读2009-4-7 16:56
又是一年清明到。
川西的风俗,是很讲究清明祭祀的。老李老家却没有在清明节祭祀祖先的风俗。老李老家祭祀祖先,是在那腊月三十的中午,将那腊肉香肠,鸡鸭鱼肉等一应祭品,放在祖先的坟头,添了那烧酒,燃了那草纸,放了那鞭炮,一行孝子孝孙,磕头作揖,将那祖先拜了,才欢欢喜喜地吃那中午的团圆饭。老李不是川西人,所以在清明节也就免了回老家祭祀祖先的颠簸。
不祭祀亲人不表示不怀念亲人。趁着清明节的闲暇,老李就很想写一写自己逝去的至亲,以表达自己的哀思。
在老李成长的这30几年里,老李相继失去的至亲有外爷外婆,爷爷婆婆,大舅。这几个人都对老李的成长给予了足够的关爱。可惜“子欲养却亲不在”,我们总是等到失去亲人的时候,方才知道亲情的珍贵。我们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最容易忽略身边最亲的人。老李就很悲痛。
老李的外爷,是解放前的一个国民党官员,也教过书,卖过布;老李的外婆是一个标准的小脚老太。虽然他们在解放后吃了很多苦,外爷更是差点被枪毙了,但是却一点也没有影响对老李的关爱。每一个寒暑假,老李最高兴的事情就是到外婆家去耍上一个月,虽然也没有什么好吃的东西,但是外爷外婆肯定是将一年中最好吃的东西留给老李放假去吃的。对外孙,外爷外婆肯定是要偏向一些的,即使惹得舅母们时常不高兴冷言冷语,他们也只是当没有听见,心里肯定还是很怄气的。外爷读了一辈子的书,晚年对堪舆更是很有些研究,却究竟因为环境的原因没有流传下来,真是一大憾事。等现在老李有那个能力将他们接出来耍的时候,他们却已经分别早在80年代和90年代相继去世了,真是哀痛。
老李的爷爷是一个和善的老头儿,虽然是个农民却没有杂种个地,也不大种得来。他的大半生工作,就是提着鸟枪打野鸡野兔,熏果子狸,看保管室;老李的婆婆年轻的时候是个大寨似的铁姑娘,担粪挣工分行得很。他们对老李照样的非常溺爱,特别是老李的婆婆,在老李读书每天上早自习和下晚自习的时候,天大多是黑黝黝的,老李的婆婆就都要远远地喊着老李的名字来接送老李,风雨无阻。后来到底因为等老李下晚自习回来,睡晚了在侧身躺上床的时候中了风,不到两年就去世了,老李真是悲痛得很。老李的爷爷也在老李读大学的时候去世了。因为忙的借口,老李竟没有回去吊丧,真是不孝得很。
老李的大舅年轻的时候在电站工作,后来因为外爷成分的原因被放了回来,后来到底当了农电员,娶亲也在40岁以后了,万难地娶回来的大舅母却没有生育,大舅和外爷的关系就很不好,却不影响对老李的溺爱。老李上学的钢笔那时侯基本上是大舅提供的。老李那时候也没有什么收拾的,笔就经常丢,丢了老李就去找大舅要,大舅总是乐呵呵地答应。有些是单位发的笔,有的是他自己掏钱买的。大舅却是在60岁的时候患病去世了。患的是骨质增生。老李一直不相信这个病会死人的,却究竟死了,老李就很懊悔没有将大舅接到成都来治疗,悔之已是晚亦。
今天看到刘墉先生的一篇文章,其中有一句是“早知无计留春住, 笑拈残红葬落花,且把泪水轻拭去,期待来生再相遇”。老李细细一品味,就有了些落泪的感觉。
"百事孝为先".中国古代有个著名的"二十四孝图",象"卧冰求鲤","恣蚊饱血","埋儿奉母","割肉侍亲"等等东西我们很多都做不到了,当然有的东西也不科学不现实不可取,但是现在的我们一天总是显得那样的忙碌,那样的倦漠,那样的无动于衷。忙了些什么?不知道!为什么忙?也没有细想过!对自己的儿女,是那么的溺爱和在乎,需要什么满足什么;对自己的父母,是那么的虚假和漠然,总觉得他们自己能够照顾自己,大不了每年寄几千块钱就脱手。和父母住在一起,又总嫌父母的罗嗦。殊不知父母的罗嗦中间实际上包含着多少渴望和无奈啊!
当我们自己的儿女们都大了的时候,我们父母的时日就不多了。少打几盘麻将,少上点网络,少吹几盘骚壳子,陪陪父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