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夜游赤壁尽情抒怀(东坡故事之四十
已有 851 次阅读2008-3-11 21:04
无论古今之人,当环境压力大和心情不畅时,都难以发挥出自已的才智。苏东坡也不例外,虽然遭贬降职到黄州,却因祸得福脱离了朝庭之明争暗斗,因而尤感轻松自由,所以才成了他创作的丰收时期。此间影响最大的名作共达四篇,即是<<赤壁赋>>、<<后赤壁赋>>、<<大江东去>>和<<承天夜游>>,这四篇名作中,便有三篇是他夜游之杰作。这正如不少人之见解,若一个人烦脑缠身心情忧伤,他能有心情有兴趣与朋友去夜游吗?当你了解苏东坡夜游时的状况后,你也会这样看的吧?现简述苏东坡夜游赤壁之情景如下:
苏东坡第一次夜游赤壁,是同川籍道人杨世昌乘小船去的。夏日之夜满天星斗,流动的碧波在月光与船上烛光的照射下,闪烁着美丽的亮花,阵阵清风拂面透凉心扉,令人心旷神怡。二人在赤壁下任小舟迴荡,一边飲酒一边吟唱,甚感轻松欢畅遐思万千。擅吹箫的杨道人,半醉中遐想起火烧赤壁死伤的万千军士,吹起一首显得悲哀之乐曲。曲调如泣如诉,餘音袅袅,回荡在整个江面。东坡一边敲船边打拍子,一边伴唱起来:
"桂掉兮兰漿,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这极为悲哀的曲调,在幽静的夜色中确也令人伤感,几丈远漁船上的孀妇(指丈夫去逝的妇人)可能是触景生情,便哭了起来。苏东坡见后也有些难过,便问张道人这支曲为何那么悲哀?张道人有些忧伤地回答说:"你记得赤壁下的历史吧?难道想象不出一千年前曹操战舰如林的盛况?可火烧赤壁决定了当时三国之局势。然而这一切今又何在呢?吾(我)与子(指东坡)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羨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必竟苏东坡是很乐观的人,便安慰张道人说:"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无尽藏也!:
杨道人听了苏东坡叫他要会想的一席话,茅舍顿开,又高兴起来了。二人又洗杯洗碗,重新摆上了下酒菜,一边吟诗一边斗趣,又说又笑的大吃起来。不知不觉二人酒己过量,也不清洗杯盘,倒头就大睡起来。第二天,酒醒后的苏东坡回忆起昨晚的游趣,以记述的手法,赋的体裁,在微笑中完成了名篇<<赤壁赋>>。三个月后一个明月当空之夜,苏东坡又与两位朋友乘船到赤壁下夜游。这次江水已退多了,两岸又露出了不少基岩,景色与上次又有不同。苏东坡的顽性又来了,硬要去攀登赤壁,可朋友不想劳累,他便一个人兴志勃勃地爬上去。真是困难难不住有心人,他终于登上了岩顶。这令他很有成就感,不觉兴奋地在岩顶长呼起来。回声响彻山谷,惊醒的雀鸟也开始鸣叫,两只白鹤也从东方飞来,他觉得有些飘然欲仙了。游完回家睡觉,他梦见身穿羽衣的道人问他游赤壁如何?他在梦中回答说:"鸟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后来他在写的<<后赤壁赋>>中,将这个梦也写上了。也许,这就是苏东坡创作造气氛的高招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