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也逃不过命运安排不得已而惜别黄州(东坡故事四十二)
已有 1023 次阅读2008-4-14 23:07
[color=#2F4F4F]什么是"命运"?谁也不能明确讲清楚,那是不能按自已的意志而转移的无形之物。不论你是知名的大人物,还是最底层的小人物,都不能想做啥就做啥吧?苏东坡也不例外,他想留居黄州,可"命运"偏要他离开,也只能借别黄州而已。
苏东坡确也是位"怪人",他不象某些人一有了权势就想统治别人和争夺更大的权利,而他确是个不是作官争权发财之人。尤其是在黄州自由自在的轻松快乐生活,他对朝廷高位更无什么奢求,因为在高的权位也不能为他富有才华的名声添彩。
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三月三日,他同往常一样与参寥等朋友在定惠院后山的商氏园游玩,饮酒吟诗后便又睡了觉,醒后心情也畅快。又同朋友们踱出东门,他看见木品店卖有大木盆,就买来准备装水浇瓜。然后又悠闲地同朋友沿小渠去何冢苗圃,正逢何家在建一间新房,好客的主人又请大家到竹林小饮,苏东坡在酒席上更是谈笑生风。主人知他也很喜栽花种树,让他选些回家栽,他便高兴地要了些桔子树苗。回家后,苏东坡将树苗种在雪堂西边,又用大木盆装水浇瓜等。在夕阳下,农庄显得更加明媚如画,使苏东坡更加舒心。
然而好景不长,两天后他得到了调离黄州的消息,令他坐卧不安。虽然名义上仍是"谪居",但地点是离京城近些的汝州,该州富裕且环境幽美。可在黄州自由安定的生活,以及多年辛劳建造的农庄又将一笔抹煞,还将离开众多的朋友等等,真使苏东坡犹豫不安多日。看淡官场争权斗势的他,很想留在黄州过平淡清闲的日子,但又获知这是皇帝的好意,也不好硬顶,所以只得也写了谢表。
皇帝看了他极有文彩的谢表,高兴地对大臣们说:"苏轼真是天才!"不少大臣也点头称"是"。然而苏东坡的政敌仍不放过害他的机会,说他在谢表中还在发牢骚不满朝庭!幸好皇帝还比较明智,反问道:"何以见得呢?"这位政敌狡猾地说:"苏轼在谢表中言他兄弟二人均通过了殿试,还用'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的字句,即是说他俩凭策问通过考试,反而因批评朝政而受到处罚,就是想责怪他人也!"实际上这是段章取义,根本不是苏东坡的本意。皇帝心中也很清楚,于是平静地说:"我了解苏轼,他心中没有坏意。"这才封住苏东坡政敌们的口。
苏东坡是很刚直的人,为啥不坚持留居黃州,而要写谢表愿意迁离呢?他虽然刚直敢说敢作,但为人很正派很记友情。他在接到正式调汝州通知后两天,便收到京城朋友的消息,告诉他皇帝想要他回去职掌史館,由于遭到政敌小人的极力反对,皇帝为顾全"大局"只好改谪居汝州。所以他认为皇帝是好心,故才未坚持留黃州了。
离别黃州,苏东坡十分依依不捨,所以又住了一个多月才起程。临行前,当地几位官员为他设宴饯行,许多朋友请题字,他都一一满足。很多百姓和邻居好友都到江边送他,被他救助过的孩童及其父母更是流露出惜别之情,这让苏东坡甚为感动。正如他在告别邻居好友之文中所云:"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魚蓑。"可见,苏东坡心中还掛念着黃州的父老乡亲,这是多么朴实的情感啊![/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