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在杭州有如鱼得水之感(东坡故事五十三)
已有 681 次阅读2008-9-28 13:34
元佑四年(公元1089年)七月十六日,杭州南门外早有地方官员在恭候苏东坡,闻讯而来的百姓更达数百之众。当五十二岁的苏东坡一行抵达时,他除受到官员们的迎接外,使他极为感动的是百性们的真情实意。百姓们那双双喜悦、期盼的眼神令他既感欣慰又自觉责任重大。如今的苏东坡无论在诗文上,还是他正直爽快的为人方面都有了极高声望,尤其是他在徐州等地全力为百姓办实事的作为,更深得杭州百姓的敬佩与期待,所以才有很多杭州百姓出城欢迎他的到来。
这是苏东坡第二次到杭州任职,所以他深知杭州人热忱好客、纯朴忠厚的民风,故有如余得水之感,他下定决心要为杭州为百姓认真干些实事。苏东坡明白现在虽然远离了京城,但为了吸取写诗文易惹祸的教训,他时时记着离京时八十三岁老臣文彦博劝他不要乱写诗的忠告。一年多来不看书和尽力克制自已不写诗,一心埋头干政务。正如陪他在杭州任职的秦观的弟弟后来所言,已有一年半时间未看到过苏东坡老师翻阅诗书了。
为了办公不受干挠,苏东坡一般不在太守官署内阅批公文,而是去比较清静的地方。他常去葛岭<<寿星院>>一间幽静的小屋处理公务,或去有清溪、修竹环绕的<<寒碧轩>>或<<雨奇轩>>(该轩得名来自苏东坡<<西湖>>诗中之句"山色空蒙雨亦奇")审阅公文,有时还去离成十里左右的山上办公。我们知道苏东坡阅批公文是"落笔如风雨"的速度,用不了多长时间,他办完当日公事后便同僚属(助手)们饮杯酒,然后傍晚动身回府。他的这种工作规律人们都已有所了解,所以当苏东坡返回时,不少百姓早已排列在他所要过的街道两侧,要争睹苏学士的风采。他没有高高在上的官架子,很随和,脸上总是挂着微笑,有时还向百姓抱拳相谢,所以很得杭州百姓的敬爱。
就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苏东坡依靠太后的赏识,多次要求朝廷拨款加强杭州的改造工程,一般都得到了较快批准。所以苏东坡不仅在杭州判案公正、果断、风趣,更完善了杭州的供水系统、医院等公共卫生设施与进一步整治好了西湖,还在疏通盐道供应和平抑粮价上取得了好成效,让杭州百姓受益非浅。苏东坡在杭州办的主要实事,有许多感人之处,下几篇再逐一叙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