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在杭州建古代首家官办医院(东坡故事五十五)

已有 842 次阅读2008-10-3 12:31

     苏东坡元佑四年(公元1089年)七月刚到杭州时,心情的确很好,可后来了解到杭州等地的严重灾情后,又深感不安。他来杭州之前的年初,杭州已遭遇水灾,到处都是冲毁的农田,到处是冲毁的农田与砂丘,早稻根本无法下种;五、六月以来又遭旱灾,种下的晚稻也收成无望,农户叫苦连天。焦急的苏东坡在视察了灾情后,立即给朝廷写了<<乞赈济浙西六州状>>。他在描述灾情时云:"早晚(指早稻和晚稻)俱损,高下(指高地和低处的农作物)并伤。民之艰食(指民众吃饭都艰难),无甚今岁(指农户今年无啥粮食交农业税)。"等等。

       苏东坡在黄州等地对农户生活已有相当了解,深知百姓的疾苦,所以不仅请求朝廷免去今年上交的供米,并要求允许开官仓低价售米,以缓解百姓缺粮的困难。可刚刚渡过难关,第二年夏收前夕浙西地区又遭水灾和风灾,灾情比去年还严重。他除全力想办法组织人力物力救灾外,又立即上表朝廷求助。他在<<奏折西灾伤第二状>>中,如实地反映灾情甚于去年,并强调由于水旱灾后瘟疫流行,百姓生命受到了很大威胁!只有筹款建病坊(医院),才能救治百姓等等。

       在当时,近五十万人的杭州没有一家公办医院,大多数贫困的灾区伤病员无处求治,这使一州之长的苏东坡万分焦急。他深知如不及时医治病人,瘟疫还有扩大可能,到时不知要病死多少无辜百姓。苏东坡首先依照他在密州防治病的方法,叫人用大字写了许多张常用药的药方,广贴于城内外。这些中草药都不贵,有些药还可自己采摘,到也起到了一些救急的作用。

       但苏东坡明白,要更好的救治百姓应作长期打算才行,所以决计修建"安乐坊"(医院)。他首先捐出多年的俸银(工资)之集蓄五十两黄金,再从府衙拨银二千两,很快就在城中心的"众安桥"建好了<<安乐坊>>。该坊交给懂医的道士管理,并由府衙拨给资金等。后来又迁址于西湖边,改名为<<安济坊>>。从北宋以前的史料上来看,唐以前由朝廷出钱办的只有"太医院"之类,且只对皇家和大臣,这当然不是给百姓治病的公办大医院。所以可说苏东坡筹建的<<安乐坊>>,是我国古代对老百姓开放的第一家公办医院了。

评论 (0 个评论)

蜀ICP备1202825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072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1 | 230511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川网文(2012)0025-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