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在扬州再次请求为农户免债(东坡故事六十)

已有 712 次阅读2008-10-11 20:31

      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二月底,苏东坡又怀着未了心愿离开颖州,踏上赴扬州任职的旅程。在途中,苏东坡为进一步了解民情,常支开随从去农户家访问,但眼见实情均令他忧心。正如史上所记,他"每屏去吏卒,亲入村落访问父老,皆有忧色。"他看到沿途虽然麦禾青翠喜人,可农家多是空宅,好不容易找到老人询问,方知农户怕官府上门催还历年老债而不敢返家。苏东坡深知这是王安石时贷给农户的老帐,加之历年灾害,农户早已无力归还。而当地官吏还年年逼农户归还本金利息,所以农户才不得以逃债。所以他无论在杭州、颖州都不断上表朝廷,请求免去农户的成年老债。
      这次在赴扬州途中所了解的情况更令他忧心,他到扬州后在例行的谢表中,先把朝廷赞颂一番后,马上诉说农户们被逼还老货的苦难。苏东波在谢表中云:"恭惟太皇太后、陛下子惠万民器使多士,以谓朝廷之德泽。付于郡县与监司,乃眷江淮之间,久罹水旱之苦。邻封二浙,饥疫相熏,积欠十年,丰凶皆病。"苏东坡更叹息道:"臣闻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水旱杀人,百倍于虎,而人畏催欠,乃甚于水旱。"

     苏东坡不仅是实话实说的人,还有一股"牛"劲,虽几年来和至今未得到朝廷批准为农户免债的消息,他也不罢休。他又多次请求,并写了篇更详实的表状云:"臣顷知杭州,又知颖州,今知扬州。亲见两浙、京西、淮南三路之名,皆为积欠所压,日就穷蹙,死亡半年。而欠籍不除,以至亏欠两税,走陷课利农末皆病,公私并困(指对朝廷和农户都有害)。以此推之,天下率皆然矣。臣自颖移扬,舟过濠、寿、楚、泗等州,所至麻黄如云......访问父老皆有忧色云:''''丰年不如凶年,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若丰年举债积欠(指催缴历年农债),胥徒在门枷捧在身,则人户求死不得。''''......臣窃度之,每州催欠吏卒不下五百人。以天下言之,是常有二十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苏东坡爽直地指出了继续催收农户债款的严重后果,可见他为民请命的勇气和毅力了!

      表状才上报一个月,苏东坡又给太后写了封私函建议说:"访闻准浙积欠(农债)最多,累岁灾伤,流殍相属。今来淮南始获一麦,浙西未得丰凶。应淮南、东西浙、京西诸般欠负,不问新旧,有旧官本,并特与权住催理一年。使久困之民,稍知一饱之乐。"苏东坡多年的为民请求,总算于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七月被批准,朝廷正式立诏颁行,他在奏折中所提的十种农户债务被全部赦免了!这才感到欣慰。

      现在的苏东坡心情好多了,才抽时间去门生晁补之家串门。晁补之时任扬州通判,因忙于灾情,师生二人很少清闲地聚一聚谈论诗文了。苏东坡见晁补之书房有盆白色荷花,盆中清水随风微动,顿感夏日凉意,便爽心地作了<<减字木兰花>>词。他以"满座清微,入袖寒泉不湿衣。"来形容凉气透身的感觉,又用"雪洒冰麾,散落佳人白玉肌。"来形容洁白的荷花,并以拟人手法将荷花比喻为玉肌雪白的美女,体现了他入微的观察力与才华。苏东坡在扬州仅半年,又忙于政事,所以诗文很少。

评论 (0 个评论)

蜀ICP备1202825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072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1 | 230511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川网文(2012)0025-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