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虹精神  半个世纪的宝贵积淀

已有 771 次阅读2008-11-11 14:00

 一个企业历经50年的发展,必然留下大量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担当责任、敢于创新”的精神内核,激励着几代长虹人不断迎接挑战、创造历史。

  ---1958年长虹建业,成为当时国内唯一的机载火控雷达生产基地;

  ---1984年,长虹着手引进现代化彩电生产线,真正走上了军转民的道路,并从一个身处内陆的军工企业,成长为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

  -----2004年以来,在“三坐标战略”的指引下,通过产业结构再造、管理模式(组织架构)再造、企业文化再造,长虹初步形成了跨国公司架构。

  长虹从建业的那一天起,在前进的道路上就没有多少现成的经验可以套用,只有不断地创新,在探索和中实践中摸索。1972年,长虹试制成功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迈出“军转民”战略转型的第一步。1984年,长虹着手引进当时国内自动化程度最高、单班生产能力最大的彩电生产线,并于两年后正式投产。此后在长虹规模化发展的拉动下,我国电视机年产量快速上升,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电视机生产大国。     

  这一系列的战略先导优势给以长虹为代表的中国彩电企业带来了市场话语权。1989年8月,长虹发动中国彩电史上第一次价格战,此举形成了对外资品牌的首度冲击。1996年,伴随着长虹发动的更大规模的价格战,中国彩电市场在短期内倍速扩大,也是在这一年,国产彩电在销量上全面赶超外资,长虹也成为名副其实的“彩电大王”。

  90年代中期之后,夯实了在彩电领域的优势之后,长虹先后上马空调、数码科技等新产业,开始探索多元化的产业发展道路。

  在经过相关产业多元化发展之后,中国家电业又遇到了新问题:发展速度减缓,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利润率大幅度降低,同时还面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各种壁垒。在这种情况下,探索一条差异化的竞争战略、逐渐向高附加值环节转移,成为中国家电业的首要目标。

  从2004年开始,长虹开始实施“三坐标战略”,这是长虹发展历史上企业战略的一次重大突破。所谓“三坐标战略”,即在产业价值链方面,通过引进消化基础上的创新和原始创新,向关键部品、软件转移;在产业形态方面,通过集成创新,寻求战略合作,向信息家电、IT产品转移;在商业模式方面,通过模式创新和结成战略联盟,向服务提供、内容提供转移。这一战略的提出,为破解行业高科技行业与低附加值、规模化产业与精细化管理、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三大挑战提供战略启示。

  从2004年开始至今,在“三坐标”战略指引下,长虹已经从传统家电制造商转变为3C信息家电综合产品与服务提供商。

  与此同时,长虹从来没有忘记自己在军品生产上对国家和社会肩负的使命和责任。随着四川电子军工集团的成立,长虹以此战略平台为依托,进一步整合军工资源,做大做强四川电子军工产业,打造西南电子军工龙头,并力争成为国内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的军工电子系统装备和电子元器件科研生产基地。

评论 (0 个评论)

蜀ICP备1202825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072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1 | 230511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川网文(2012)0025-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