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15||
文/唐九虎
三月底,应开江朋友的邀请,前去参加开江县一年一度的采风活动,前后三日,时间仓促,行程不松,但累并充实着。回来大睡一天,养神三日,现小辑行程,聊以自慰。
峨城山——被时光遗弃的文明高处不胜寒
27日起了个大早,伙子们早餐后直赴峨城山。峨城山地处开江城西,海拔过千米,山上遍长百荚竹,不失为一大特色。听人言此山得名源于樊哙,西汉舞阳侯樊哙曾屯兵峨城,山之巅所建的石城关隘,至今遗址尚存。据文献载:“昔汉将舞阳候樊哙屯兵于峨城山,就险筑城”。后出兵汉中,助刘邦建汉室。樊哙帐下有一谋士名唤峨城,未能随军出征,于此修道,并建庙七殿,峨城山因此得名。
因未曾全面开发的缘故,车行山麓只能换做步行,两岸山竹夹栈道,行车五十换步行,这也好。
就我爬过的山而言,峨城山不高。山不高但觉雄伟,如此殊遇鲜见。前文已述,峨城山植被以竹为主,竹的分布在这里很有气候特色:大概海拔600米以下是百荚竹和其他植被混合,海拔600——900米之间清一色翠竹漫山遍布,逾900米又是百荚竹混生其他植被,略做思忖,颇有趣味。
峨城山的竹子不大,但却密密麻麻,山道破竹而生匍匐于竹海,人行其间,侧目不见岭,抬头不望天,隐匿无踪。竹林间行走,偶来两声鸟鸣外遍无他音,间歇山风徐来,竹海逐浪,随波起伏,涛声似远似近,雄山气势悄然压顶,敬畏之情顿生。
约个把小时,大部队已至峨城山顶,开江县城尽收眼底,在此可充分体验“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当然,这都是山之长情,我想说说的是山顶关隘内残存的些许物事。
前文已提到,这里有记载的人类活动可上溯至秦末汉初,此后人迹不断,历朝各代这里均为通往宣汉的驿道,史称“治西第一总隘”,直至清末,白莲教与清军在此狭路相逢再起战火,峨城山地理之险要可见一斑。
时光机器把我们带到21世纪,二十多个世纪前的城垣早已不见,不过百余年前的清末遗址尚存,能得目睹,也属大幸了。
山顶石城层层磊砌,由城门入口绵延之巅峰,居高临下等级森严。城内遍布清末所铸碑刻,多为道光、光绪年间所遗。可想而知,在大清走向衰亡之际,川东百姓的生活相对要算稳定自给,否则哪来功夫修庙宇,铸神像,敬香火呢?
只可惜解放后破坏严重,无一完整遗存,城门宛若圆明园的那个门槛一样孤苦凄立,和煦的阳光下,石条横陈,青苔滋长。大地寂静无声,唯有前人一锤一刀镌刻的碑文残存至今,仿佛要证明些什么……石碑像时光机器一样把我们带回从前,闭上眼,抚摸石碑上古老的字迹,一场与前人的对话就此接通:冲天的烽火,六百里加急军情,将军远眺的眼神,驿官急逝的背影,盐商匍匐的马蹄,善男信女虔诚的朝拜,香火缭绕的霞光……电影片段似的切换而过,猛地睁开眼,一切又恢复平静。
时光不在,时光不在,喟叹一声,只有自然与自然诉说。
下山路上,随行几人聊起了峨城山当年打仗的情景,为何要选在这里驻兵,粮草是怎样运输的,战场是如何展开的……史料匮乏,我们无从知晓,俱带着对古人的疑问与崇敬,三分茫然七分不舍的离开了峨城。
金山寺——没有白娘娘的佛门净地
提起金山寺,十有八九者不约而同会想起镇江的那个金山寺,许仙白娘子、法海老和尚。殊不知开江县也有金山寺,并且,此金山寺历史建于晚唐天宝年间,比历史,不见得薄于彼金山寺。据传金山寺观音菩萨有求必应,特别灵验,久而久之闻名遐迩,香火旺盛,尽管历尽战乱和岁月的洗礼,然至今香火依旧。
当然,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因素,破损是难免的,现在的金山寺已是近年来开江政府修葺后的,当然,是在原址上——开江县城西八公里处,占地约300亩。
金山寺古名伽兰寺,得名“金山”,说是因地势若“金”字的缘故,不过我不能航空览景,此种说法是否确切我就无从知晓了。
进得寺院,大小寺庙错落铺陈,疏密有致,寺内古树拔地而起,参天蔽日,小径优雅,僧人清明,佛门重地,就连园间野草闲花也看似无俗情,的确是个散心静心修心养心的好去处。
金山寺内除了诸位神明菩萨外,最值得圈点的是寺后山顶上的巨型观音像。山不高,拾阶而上不过五分钟光景。菩萨玉身矗立于阳光下、山之巅,高16,7米,底座半径估计直追三米,巍峨、安详、庄重、善良,不觉紫气已东来。人言在菩萨脚底,绕行三圈可保平安,小居士妙善我虔诚地绕行三圈,舒心畅情。
据电视台导游介绍,这尊菩萨是川东最高的户外菩萨塑像,这对于芸芸游客而言又多了个观瞻的好去处,而我其实不在意是否高矮胖瘦、亦不在乎是金身还是泥塑,佛本无相,我想菩萨自身也是不会在意的。在此,我只求菩萨能继续保佑一方水土肥沃,保佑一方子民安康,那就足够了。
“两湖”、宝泉塔、贞节牌坊、金马山等速写
28日,参观了“两湖” 、宝泉塔、贞节牌坊、金马山等地,走马观花尚不过瘾,恕不一一道来。
————“两湖”
“两湖”,指的是开江县的明月湖和宝石湖。前者始建于解放初,位于城南。后者位于城东,七十年建成,要比明月湖晚些时日。两者都是为了灌溉、发电、养殖、生活用水等目的而建,开江缺水,却平地造出“两湖”,不得不赞。“两湖”各自蔓延数公里,曲折幽深群山环绕,湖光山色互映成趣,清波十里风光迤逦。
伙子们远观浩淼湖色,拍照交流自是不说,完事后到那湖边,有数十小艇、划船一字排开,专为游人准备。登船径直往湖心开去,文人多了,一路段子不绝,谈笑风生。天气还好,极目远眺基本无碍,不禁暗赞:要是夏日午后再来开江,一定要荡舟湖面,散淡心情,喝茶打牌哄孩子扯淡,均不失为惬意的享受。
————宝泉塔
宝泉塔,位于县城以西,始建于明代,清初有培修,砖石结构,七级八边,楼阁主体,保存完好,至于为何而修我则不明所以。
话说国内论塔,大雁塔当占鳌头,鲜闻有出其右者,然身为长安人,我居然没登过大雁塔,首次登塔就是这个宝泉塔,也属有缘了。
迅风领头,一群人沿塔内木梯攀援而上,木梯很窄,坡度很高,得小心翼翼全神贯注。我初次登塔莫名兴奋,一口气直上顶层,塔身有“窗”(我不知道这该叫“窗”还是另有专称?),俯身,探头,远望,小麦油菜肆意摇曳,良田大树蜿蜒无边,村落人居错落铺陈,山之远,天之际,炊烟袅袅蜿蜒,我想大概一夫当关或者一叶障目都可能是这样的感觉了吧?平地十丈高,清风自不可少,打开衣领闭目张臂,周身舒爽,逍遥似仙,可谓“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贞节牌坊
牌坊,是封建社黄帝故里坊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又名牌楼,为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贞洁道德牌坊,多表彰节妇烈女,是官府根据受到表彰的妇女,在哪一方面符合封建礼教,可以作为典范,就根据这方面来命名。
————百科全书
牌坊见过不少,贞洁牌坊更是不少,貌似流传下来的牌坊也就贞洁牌坊多些,或许这也可以说明在那个年代贞洁是被相当看重的,开江这处就是贞节牌坊。初看开江这处牌坊,似乎和其他牌坊无甚两样,听过解说才明白其实不然,它是牌坊中特别的一分子,尽管它建于清光绪八年,与其他部分兄弟们比年轻了些。
各地牌坊多为砖石结构,这处却是以黄泥、糯米浆、青麻等制作而成。黄泥青麻打磨成形,雕刻图案,尔后进窑,烧成黑陶,依次拼叠,用石灰和糯米浆浇筑而成。总览牌坊,用青石者仅基座而已。也就是说,这是一座泥巴烧出来的“陶”牌坊。它高19.3米,宽15.8米,这般规模,这般艺术,叫人不得不服。
细看建筑特色,可谓细而不杂繁而不冗,老虎、狮子、凤凰、人偶纷纷镶嵌其间……物种排列有序,工艺娴熟丰富,虽经百年风雨青苔横生,但丝毫不影响它的存活。眼前牌坊身后人,抹开时光的灰尘,仿佛能目睹光阴的故事:光绪八年,奉政大夫张九封为妻刘氏、妾姜氏上奏天子,请修贞节牌坊,光绪皇帝朱笔一挥:批了。于是这片土地迎来短暂的热火朝天,制胎的制胎,雕刻的雕刻,烧制的烧制,建筑的建筑。若干道工序后牌坊终立。
妻妾合立牌坊,还是陶铸,历经百年而不倒,我想张九封大夫泉下也该窃笑了,多和谐的事儿。
回来路上有朋友开玩笑说,这厮妻妾合葬立牌坊说明一个事儿:做公务员好,妻妾成群不说,还可以合立牌坊彰显于世,光绪皇帝这也是摆明了支持公务员包二奶的态度,于此,我笑而不语,或许,或许,我们都只是说或许。
————金马山公园
开江城郊金马山据说前身是一片荒山,后来地方领导开明,垦荒植树,修路筑场,随着用心打造的不断深入,金马山公园现有树有草,有池有亭,有花有鸟,游人笑语更是不少。随行的同志介绍说现在每天清晨有两三万居民齐聚金马山,或打拳或跑步或者跳舞或吊嗓,全民健身热闹有序,这里已成为开江城区户外氧吧的一面大旗。这是地方政府的一大福泽,当感谢。
在金马广场金马铜像座碑上镌刻有开江县武礼建同志撰写的《金马赋》,赋文阐释了 “金马山”古传说及开江现任诸君善行。《金马赋》文辞华丽意境隽永,有得玩味。
两日开江行,虽然忙碌了些,但观得美景识得贤人,不枉此行。感谢迅风先生、映铮女士及其余诸君全程陪同,感谢巴山樵夫全程与我为伴,感谢开江县委诸位领导同志。
达州小憩——与巴山四杰的久违对话
28日下午六点,我和巴山樵夫同返达州。在路上巴山樵夫已经给我心仪的另一位朋友巴山工匠去了电话,约好好见面地点,下车后直接赴会去也。
顷刻,巴山工匠到了,随行的还有两位朋友:巴山唢呐、巴山石头。这让我欣喜的很,巴山工匠、巴山樵夫、巴山唢呐、巴山石头,同为巴山地区人氏,同为天府论坛ID,泡论坛之前均互不相识,不约而同地,工匠、樵夫、唢呐、石头贯上“巴山”前缀,他们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可见一斑。当然,正因为天府论坛,四名巴山人从网上走向网下,惺惺相惜成莫逆之交,我称他们为“巴山四杰”。
相对于巴山石头,巴山工匠和巴山唢呐我要更熟些,文章常读,论坛交流未断,特别是巴山工匠,夜阑人静之时两人会在Q上闲谈一会,一老一少扯的倒也安逸。巴山唢呐的文章也常读,文才了得,见面一聊才晓得是编剧出身,怪不得。巴山石头,是一位除年龄和我相仿外其他都高出于我的青年才俊。巴山樵夫,论坛版主,同行两日,是性格很好的一位朋友。
席间巴山工匠又请来两位朋友,团坐一周后川东人耿直尽现,席间话多食少,念旧情、念网络、念创作、念交友,说不完的心里话,喝不完的兄弟酒,菜没吃几口,快活酒消受了不少。不觉两个小时已过,诸君相拥合影留念。
我对“巴山四杰”的印象是:巴山工匠外敛内放,英气逼人;巴山唢呐含蓄儒雅,才情饱满;巴山石头锐意聪敏,开朗清明;巴山樵夫和蔼可亲,随性散淡。另外两位朋友豪放耿直,均是可交之士。
午夜的火车,饭后赶车为时尚早,诸君忧我无聊,我也去意未尽,遂同赴酒吧,唱歌跳舞扯淡喝酒至午夜零点,离席,出门,拥抱,互道保重,直奔火车站。
巴山樵夫不辞辛劳亲自送我到候车大厅,我再三苦劝方肯离去,望着樵夫渐行渐远的背影,想想几位朋友的话语,回顾这两日的行程,不禁感怀连连。于是乎,再次感谢开江诸君,再次感谢巴山诸君。
翌日,天色微蓝已抵成都,开江行程至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