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那棵树

已有 1082 次阅读2008-3-24 13:14

                                    去年的树
                                            (日本)新美南吉
    一只鸟儿和一棵树是好朋友。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日子一天天过去,寒冷的冬天就要来到了。鸟儿必须离开树,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 

   树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请你再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鸟儿说: “好的,我明年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鸟儿说完,就向南方 飞去了。 

   春天又来了。原野上、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鸟儿又回到这里,找她的好朋友——树来了。 

   可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树,不见了,只剩下树根留在那里。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鸟儿问树根说。 

   树根回答: “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鸟儿向山谷里飞去。 

    山谷里有个很大的工厂,锯木头的声音“沙——沙——”地响着。 

    鸟儿落在工厂的大门上。她问大门说:“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门回答说:“树么,在厂子里给切成细条条儿,做成火柴,运到那边村子里卖掉了。” 

    鸟儿向村子里飞去。 

    在一盏煤油灯旁,坐着个小女孩。鸟儿问女孩儿:“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小女孩回答说:“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灯里亮着。”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儿,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儿,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作文课上和孩子们一起品读个故事,之前我坐在走廊里,一个人看,心里有一丝伤感。不由得想起那天语文课上的一个情景:
    房产大楼下,一棵树被融融的绿包围了,春天在它的枝头上跳跃着。与它遥遥相对的一棵树,仍呈现冬天的褐色,似乎被春遗忘了,那棵新意盎然的树被周围的钢筋水泥包围着,一个人独自迎接春天,格外孤单。
    这篇故事很短,读的时候有人一开始满脸的笑,可到最后,教室里安静极了。
    他们有话想说。“我觉得这个故事很伤感。”“我想对故事里的伐木的人说......”
    我把故事的主角----树和鸟儿写在了黑板上。
    他们给予了这两个主角太多的定义:温暖、坚强、不畏艰难、不言放弃、信守承诺......
    我问他们:这个故事结局伤感,全文却没有出现一滴泪,为什么?
    因为小鸟找到了朋友。
    在哪里找到的?
    灯光里。
    那么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故事?
    温暖的,幸福的......
    为什么我一个人读时那么伤心,和你们再次读,却读出了幸福?
    因为一个人读,只会用一个的思维去考虑,而和我们一起读,有我们这么多人的不同想法,所以能找到幸福。
    看来好书要和大家分享。


    课上让他们分别在“鸟儿向南方飞去”、“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唱完了歌儿,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这三处加入心理描写,设想树一个独自坚守在冬天,鸟儿苦苦的寻找,最后的告别时的心理活动。这样复杂的内心活动,试试他们能不能体会,体会了能不能表达。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回复 四川在线网友 2008-3-24 13:14
小鸟在唱歌时一定非常难过,因为他再也见不到自己的朋友,但是也非常高兴树的生命能在火中得以继续。
flicker 彩虹炫 | flicker 匿名卡 | 小杰(未注册) 2009-10-15 19:22
一、鸟儿向南方飞去时
1、小鸟的内心是不愿离去,但又希望能飞得更快,以便能早早地回到树的身旁。
2、树在远望小鸟的时候,心里在为小鸟的一路平安祝福。
二、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小鸟在灯火的跳跃中看见了树的灵魂,仿佛在为老朋友的到来而表示感谢,为朋友的信守诺言而开心。
三、唱完了歌儿,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小鸟在唱歌时一定非常难过,因为他再也见不到自己的朋友,但是也非常高兴树的生命能在火中得以继续。
回复 四川在线网友 2009-10-15 19:23
x
回复 四川在线网友 2010-10-11 19:35
!!!l
回复 四川在线网友 2010-10-11 19:37
456543545反作用
回复 四川在线网友 2010-10-11 19:39
很好
蜀ICP备1202825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072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1 | 230511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川网文(2012)0025-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