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的休闲---赵镇桥头茶馆的感悟

已有 1197 次阅读2006-10-31 10:58

无奈的休闲---赵镇桥头茶馆的感悟

金堂县城所在地赵镇,在成都所管辖的市县里,是一座不大的城市。尽管不大,但它却有着沁人心肺的美。“半城绿树半城水,一江碧波一江春”,难怪当地人用“水城”来命名它,虽说直白了一些,也还算贴切。

冬日里,因休假,在赵镇住了一些日子。每天,除沿着城边河滨大道观水,顺着城外山路踩茅草看山外就是在城北的北河大桥桥头茶馆里闲坐消磨了。那份快活自不待话说。
    
这茶馆很小,也就几十把松垮垮的竹椅和十来张旧兮兮的方桌,门口既没有揽客的招牌,院里也没有掺茶小二。老板姓唐,但大家都称呼他“光板儿”,曾经是某厂的工人,工厂改制后下岗,茶馆里的一切杂务均是他自己在打理。

令人不解的是每天来这茶馆里打牌吃茶的二三十个人都是固定的熟客,而且是清一色的下岗工人,象我这样的过路客实属特例。

这里不仅人员固定,就连他们进茶馆的时间都几乎是固定不变的,上午九点半左右下午两点半左右,象过去在工厂里上班一样。

在茶馆的时间里,除去花一元钱茶钱找人闲聊些值得说的龙门阵外,那就是招呼人凑桌打有两元四元彩头的麻将或纸牌了,一般一场下来都略有输赢,偶尔输赢大些,偶尔也有欠帐,偶尔对桌上的牌也有争执,但过后个个都仍然能保持大方和豪爽。

这大概就是小城里的朋友向我夸耀的那里的“民风”罢。

在这群茶客中,年龄最大的当数被大伙叫做“毛根儿”的林闯了。一个“闯”字便知今年五十六岁他,当年在“文革”中的风彩了,那时,他从学生领袖起,最辉煌的时候当了县革委常委。按茶客们的说法,他是玩过“格”的。可后来便经历下乡,进厂,下岗,开小饭馆……,直至今日一无所有。每天只好来这小茶馆里消磨时光了。

还有一个叫老五的人,四十六七岁,面容清秀,人显得干练。从县酒厂下岗后,下乡去种过蘑菇,回城来开过大货。做过许多尝试后,只好无奈的面对现实。……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得知,茶客们的状况几乎是惊人的一致。他们全都是从上山下乡开始到工厂改制下岗,到打工做小贩结束。在对改善自已的生存环境做过无数次尝试之后,而无奈地放弃了。

失落的人们,这桥头茶馆便成了他们唯一的去处。这里似乎有他们的精神所在,若隐若现地也还有他们过去集体生活的影子。

这份休闲,实属无奈。

尽管小城的山水很美,美得醉人。

但在桥头茶馆里的那群人却无心去欣赏它。

这美与他们无缘,他们要的是工作。

他们不是一群无用的懒汉。上山下乡他们响应过号召,工厂改制他们做出过牺牲,下岗后他们繁荣过市场。

政府不要也不应该忘记他们。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不要让他们过早的沉淀,而一个和谐的社会里是不应该有这种沉淀的。

评论 (0 个评论)

蜀ICP备1202825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072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1 | 230511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川网文(2012)0025-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