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枪”以后就万事大吉了么

已有 2092 次阅读2007-1-20 18:42

    

    此题目想来也不受欢迎。但一直以来,我对“禁枪”这事总有点耿耿于怀,特别是最近遇到的一个场景让我突然间对这件事有了明确的看法。

    上个年未,我随观鸟协会的周老师等人一行,在都江堰的赵公山观鸟,下午时分,雨雪过后的天空开始放睛,小息之时,见泥泞的山道上一壮硕的山民斜挎一 支鸟枪(肯定是私藏之物),红光满面,束衣扎裤,健步从山林中走出来,我尽管对狩猎不赞成,但被山民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国人应有的那份充满豪情的“尚武”精神彻底的征服,那一瞬息,我甚至为我们四川人有这等英武形象而骄傲。

    一路下来我都在想:“禁枪”究竟给我们的国家,给我们的民族带来了什么?“禁枪”之后就万事大吉了么。                                              
    
    在中国,民间持有枪支的历史十分悠久。 

    近代,在现代意义上的枪支传入中国后的一两百年时间里,中国民间的枪械的拥有量和普及程度十分惊人。究其原由,我想是多方面的,或求自保,或求生存,或求其新奇,或至力于收藏,或痴迷其惊爆力之快感,或追求其杀伤力之巨大……。

    总之,中国人的“尚武”精神并没有在西方武器东进的过程中消亡。这是我在读史中得到的聊以自慰的一点体会。

    在历史上,官府对民间武器的禁止,鲜见记录<或许是我读书太少之故>。过去听老师讲过,古代的秦始皇曾经下过这样的命令,其事实与否不得而知。然而,近几十年内,禁止民间收藏枪支的条例、布告、通知一个接一个。

    当然,这些禁令的产生有它必然的历史原由。这些原由多数是客观的,也被大多数老百姓认可。例如:文革时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为制止因派别之争而形成的全国性武斗,中央发布了“七.三”、“七.二四”收缴武器的布告。那时,我以一个军人的身份参加了河北安新的收缴武器行动,其结果令人震惊。该县地处白洋淀,有优秀的抗日斗争史,因而留存于民间的武器多且精,什么“勃朗宁”、“可尔提”、“卡宾枪”、“王八盒子”、甚至还有清光绪年间造的被当地人叫做大抬杆的“土炮”,……世界精良武器无所不有。通过那次收缴武器,对于稳定纷乱的局势,制止武斗至关重要。

    然而,虽说世间的事变化无常,但关系民族自强这类精神方面的东西,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是需要谨慎对待的,特别是在“民间可否拥有枪支”的问题上,应慎之又慎。

    然而我们在禁止枪支过程中太过于绝对化,已经到了杯弓蛇影的地步。收缴枪支的同时把包括气枪、运动枪、猎枪、火药枪,甚至孩子们玩的枪形的塑料玩艺儿一并收缴了。真所谓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如此下来,就可以万事大吉高枕无忧了么?不是的。

    从大的方面说:作为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她的生存发展,需要“尚武精神”,这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孩子和我们孩子的孩子,将来见到枪支就害怕。其实,不用说得太远,就是现在,这种效果都已经开始显现,如一些年轻的记者和媒体编辑,大量发布一些被他们称作武器的地里挖出来的废铁块这样的新闻,而且年轻的警察们还煞有其事布防,看起来有点滑稽。真好象孩子们过“家家”。

    从小的方面,同样弊大于利的。枪支收缴净了,看起来很美。但有犯罪欲望的人却不这样想。

    事实上,这样的结果是苦了尊纪守法的人。他们守法,因而禁止枪支的规定是有效的。可是,有心犯罪的人,他们是不守法的,对于枪,他们能买就买,不能买就造就抢就偷极其所能,那怕弄到一支手工敲打出来的烂火药枪,就可以为所欲为。

    另外,民间的武器净了,给执法的军警们也造成一个错觉:没有“天敌”了。但当真正的“天敌”出现时,他们在电视屏幕上表现出来的手脚无措胡乱挥枪的别扭动作,真是让人看着都替他们难过。

    当看到电视里的这些场景时,时常让我想起小时候,在我家居住的金堂赵镇街上,街坊里有一个曾做过游击队长名叫金星的大婶,尽管因伤病双目失明,但把一把沉甸甸的手枪玩得得心应手,虽然几十年过去了,那情那景叫我一生不忘。

    面对今天,我不禁要问:将来如果有战争,我们的民族还会有真正的英雄吗?

    说了这许多,笔者的本意并非要求完全放开对民间枪支的管制,而是希望在适当的时机逐步有限地放开对民间枪支的管制,同时在有限放开的基础上,对民间枪支的持有进行严格有效地管理:一是对民间枪支的类型进行严格控制。二是对枪支持有人的身份资格进行严格的控制。并同时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监控网络。就现在的网络技术而言,要做到这一点在技术上是不难的。只要把这些工作做好做细了。不管从民族发展生存的长远来看,还是从当前维护社会冶安来看都是利大于弊的。
   
     总之一句话,我们不能以牺牲民族的长远利益为代价去方便警察的社会管理工作。
<赵家渡>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flicker 彩虹炫 | flicker 匿名卡 | 名官(未注册) 2007-1-20 18:42
支持,特别是那个英武的农民形象给人深刻印象。
flicker 彩虹炫 | flicker 匿名卡 | khfj58(未注册) 2007-6-23 16:59
有想法的嘛!不错!
回复 气枪弹 2007-8-28 19:42
呵呵,我怎么现在才拜读到你这篇好文章哦.但是,你老弟知道吗?97年国家枪法就出台了哦.你的想法是难啊.
蜀ICP备1202825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072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1 | 230511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川网文(2012)0025-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