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当自省
已有 1547 次阅读2007-2-26 12:15
不知怎么的,近些年来有关“河南人形象”方面的话题一直不绝于耳,贬声一片。
从坊间到官方,从话语到文字,从省内到省外,从媒体到舞台几乎众口一词:河南人形象不佳。
以至于几年前一本《河南人惹谁了》(马说著)的书热销了很一阵,尽管书中对国内出现的“防火防盗防河南人”和“千万别相信河南人”的奇怪现象进行了似乎有理有据的辩解,然而,几年过去了,一切并未因马某的成功辩解而有丝毫改变,人们在面对河南人时依然如故。
仅就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在全国有关河南人的大风波就有多起:如一年前发生的的深圳歧视河南人“标语事件”,事发时间为2005年的年初,深圳龙岗警方因在辖区内悬挂“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字样的横幅引起一场离奇的法律官司而被世人关注;
与此同时,杭州接连出现两起“奔驰”“红旗”车河南藉出租车司机集体开车出逃事件,再次引起了国民对河南人秉性的审视;
下半年,几十名身披袈裟的假和尚,打着河南登封少林寺的旗号从武汉到重庆,再到成都,一路扯把子,卖假药,打滚撒赖,挥捧弄拳与警察对抗与民众撒野,沿途民众对此莫不扼腕叹息……。
凡此种种无不令外地人疑惑:河南人怎么哪?
而当这些大大小小的事件凑巧堆砌起来,再被媒体冠以“歧视河南人”的题目进行爆炒,其影响力自然不可小视。
然而当我们就事论事地细细思量一下,就会知道,这些事情的发生发展都有一定的偶然和必然因素,从偶然方面讲,尽管是一连串的事件,但这些事件都是孤立的,发生和发展都有各自的原因,只是偶然的在一时间段内集中发生了;从必然方面讲,河南一个近亿的人口大省,全球60个人中就有一个河南人,人上一百就形形色色,何况如此多的人,出一些不肖之徒在所难免。
仅以此来解读河南人现象显然是不够的,它既然作为一个特殊现象展现在世人面前让人扼腕叹息,自然有它的个体原因。
多年来少数河南人除在大跃进时期造“亩产万斤巨星”功夫独到外,现实中造假货、行骗术功夫颇高,个别地已民风中“耍无赖”“吹大牛”之风甚盛,甚至对“行窃”“行乞”现象也过份宽容,尽管这些现象在其它省份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但当它在一个人口众多的省里过份集中表现出来的时候,就不能不让人认真反思并谨慎对待,从中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不管是北京人山东人四川人如果面对此类事情时都应当这样才对,切不可动不动就拿地域歧视来说事。
就拿发生在一年前深圳的“标语事件”来说吧,其实这是因为在深圳的确因一帮河南人结伙在一个特定的区城内行骗(别的地方或许还有北京人山东人等在做同样的事),偶然中遭遇一个“二百五”的深圳派出所所长,偶然间打出一幅用词不当的标语,偶然间又被一个好事的记者看到,见诸媒体后,并引起该省的领导重视于是乎,这个话题便被便人为的变成了地域歧视的轰动性公案。
更有人愤愤然地指责:因河南人穷河南人土,所以受歧视。这话听起来就不厚道。
一者河南省较之西部几个省并不穷也并不土,我在许昌社旗等地朋友个个都落落大方。近年来,笔者自驾游,数次从南至北从西至东穿越河南全境,所见所闻,不论从城市到农村,从平原到山区,生活水平尚属中等。
二者,即便是穷,也决不可能成为全国“歧视河南人”的理由。贵州穷不穷?海南穷不穷?宁夏西藏穷不穷?四川的甘阿凉穷不穷?他们为什么不被歧视。假定这些因“穷”而遭歧视的结论是正确的,那不是骂了全国人民歧视贫穷。
如果说有人歧视河南人,宽容和自省才是正确的。
因为一小部分河南人自身也有弱点:那就是诚信和自尊的缺实,这就是上面所列举的现象的症结所在。
先说诚信。
尽管这方面就国家现实而言有切肤之痛,但在小部分河南人中体现得尤为彻底。说谎欺骗的人不管北京广东四川到处却有,必竟是个案。这种现象成为常态和习惯却存在于河南省的少数区域,加上字正腔园的话语和貌似诚恳的表情,当人们偶遇这些人时怎么能不让人印象深刻并倍感厌恶。
再说尊严。从历史和地理位置上看,河南地处黄泛区,过去一年一度的黄河泛滥,逼使人们在特定的时间要外出行乞或做贼,要行乞要做贼就无法保持尊严,代代相传,历史的惯性,即使到了今天可以不行乞不做贼就能过好生活的时代,也没来得急把尊严放在人生首位。当没有尊严做人生底线的时候,处事走极端就在所难免了。
知者理解,而不知者便不能容忍。
笔者建议河南省领导应当从这两点入手改善河南人的形象。
例如在先进典型的树立上,从六十年代的焦玉禄,文革中的扬水才到近年的任长霞,他们真的那么完美无缺么。诚实的说出一切,包括他们的缺点,并不会影响他们的伟大。遮遮掩掩的反而让人生疑。
就说任长霞吧,我路过登封市时,登封的朋友就颇有微词。
与此相对照的是,四川省在宣传马班信使王顺友这个典型时就很诚实,不光宣传了他了不起的一面,也说了他的憨态和嗜酒。这个典型就很真实,让人服。
领导带头,政府表率。让民众知廉知耻,让民众重诚信重尊严。形象之忧,不攻自破。
<赵家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