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故事] 漂浮在水面上的银元
[作者注:现在是快餐文化的时代,当我有心要写一个看
起来并不刺激的故事时,假如想到费力去写一个大部头未必
会成功时,于是尝试缩写,把満汉全席做成快餐,让别人用
用二十分钟就可以读一个时代,自己也不劳神费事,或许这
主意并不差。]
在这座以码头水运著称于川西坝子的小城里,居民们的幽默多半表现在他的自已的绰号上,老薛家的的面食舖,虽说也卖绍子面、红油水饺和大肉抄手,但格外精明的店老板把顶顶便宜的素面做得特把细,碗大面细有卖相,那绍子面更是油大汤宽绍子旺,嘿受小城居民的欢迎,久而久之,薛素面三个字即成了薛老板的尊称也成了小店的招牌。[赵家渡]
“曾肥肠”是由于醃滷店老板曾大爷的体重接近二百斤而得,虽然卖滷肥肠只是他的副业,一个“肥”字便是居民对他的全部印象。
其它诸如“金电灯(儿)、李驼背(儿)、张边花(儿)、冯纸火”之类的绰号,多半与这些人的家族职业或自身外表特征有点关联。
上正街中段刻字舖石老师傅的绰号由来,说起来却要曲折些,他的官名颇带几分革命性,叫石正义,但如果你要到小镇上去打听石正义,多半会让你失望的,当然,如果你说是找石章大或石大爷那就方便多了,碰端罗的话还会有人热情地把你径直带到他家。
看来,这绰号也分个等级,石章大中的一个大字,既有尊严也有人缘。
人说,眼睛是刻字匠的本钱,这话一点不假,年过古稀的石大爷一双不大的眼睛,尽管眼睛周围的眼框上已经是眼皮吊吊的了,一对深黑的眸子,却依然明亮,反射出的光环会让人觉得格外有份量。特别是挂在他面孔当中的那一弯高鼻梁,非常显眼,乍一看,会让人觉得他眼睛底下的大半张脸全是鼻子。
民国三十五年在成都少城公园,一个相面先生曾就他这副尊容,断定当时二十多岁的石章大今后一定会荣华富贵光宗耀祖,为此他慷慨解囊,以半块银元的高价,买回了这个虚无缥缈的许诺。
然而,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没有荣华富贵,也没有光宗耀祖,当然,旧时代的混沌世道偶尔也会给一个悟性青年创造一点机会,去成就他生命旅程中让人高看的亮点,要不,苛刻的城里人断不会记住他的。[赵家渡]
---待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