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地震是一场难以摆脱的噩梦
已有 2384 次阅读2009-4-23 14:54
5.12地震是一场难以摆脱的噩梦[作者:赵家渡]
21号那天打开电视,一行淡淡的字幕胦入眼帘:北川干部冯翔在住地自缢身亡……。我们很痛心惋惜,但也很无奈。其实,我们都知道,在地震灾区,那些只言片语见诸媒体和民间里自生自灭阴消的自杀事件时有发生,只是自杀者因身份不同见诸媒体的频率不同而己。
有人把自杀者的选择归咎于他们自身心理脆弱和社会相对应的所谓“心理咨询、心理干预”不及时造成的。这样的结论乍一看似乎靠谱,有点道理,在社会问责方面也显得很积极。但是,究其实际效果而言,这实在是“饱汉不知饿汉饥,坐着说话不腰疼”不着边际的主观看法。
5.12大地震过后,当巨大的痛苦逼迫一个人选择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已生命的时候,当他有决心和勇气让自已义无反顾地选择死亡的时候。那一刻,他还是个懦夫,还是个心理脆弱的粑蛋吗?对于一个处在这种境地的人,仅仅用“脆弱”两个字去概括他能行吗?
人的一生,要经过无数的坎,对大多数人来说都很幸运,美丽的大自然和善良的人类社会总会在不知不觉中明里暗里地帮助我们,让我们顺利地从这些不太高不太大的坎上跨越过去,并跌跌撞撞地走完人生。然而,少数不幸的人,一道过于高过于大的坎,就有可能让他不可逾越,例如先前自杀的北川农办主任董玉飞和这位令人惋惜的北川冯翔,冯翔自缢前在他博客中曾用这样的语言来悼念他在地震中逝去的儿子:“在这个世界上,你只是一个尘埃,但是对于我来说,你是整个世界。” 他的世界在地震中殁了……,世界没有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正如他给朋友说的那样:“恐怕这个坎儿我是过不去了”。
他迈不过这道坎,不管促使他选择那条不归路的最后原因究竟是什么,那都不是他的错,是这场旷世大地震惹的祸,当一道坎象世界一样大的时候,这样的坎放在任何一个正常人身上,都是不容易以迈过的。或许有人说,别人也遭难,为什么别人能过你就不能过。这样比起来似乎在理,但要知道,在家庭、情感、妻儿、事业以及财富、人生等等重大事情的感受上,人与人之间千差万别,如果忽视这种差别,统统用举一反三的逻辑推理方式来要求痛苦中的人们去应对所有的事件显然不行,既盲目也不公平。要不然就只有用自欺的方式来进行自我麻醉,尽管这也不失为一种“聪明”的自我调节自我解脱方式,但这也并非所有的人都愿意那样做,即使都愿意那样做也并非都能做得好。
再有两周的时间,“汶川大地震”将进入周年祭。人们关注它,一来是它重要,在一年前的那一瞬间这世界被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家庭、财富以及事业被彻底改变了;二来,被地震噩梦纠缠的人们在心底里期望这日子尽快远去,对许多人而言,时间也许是解脱痛苦折磨的最好方式。
然而,这只是人们的主观愿望罢了,尽管时间能消磨掉我们一些记忆,但对有些痛苦的人和有些痛苦的事来说却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被加深,逐步变成一场伴随终身的噩梦。
我曾在30多年前经历过让全球动容的1976年7月28日发生在河北唐山的大地震,那场灾难虽然已过去了许多年,虽然灾难发生时我还很年青,虽然我在那场劫难中并没有损失什么,但在那段时间里,由堆积如山殘缺的死尸、数十万间垮塌的房屋、数十天里的恶风臭气的熏蒸以及数十万灾民那一双双恐惧木然的眼神构成的一组组极端痛苦、极端悲惨、甚至极端殘忍的场面深深地刻划进了我的记忆里,那地狱般的景象在以后的日子里时常纠缠着我,直至而今,我虽己两鬓斑白,夜里仍莫名其妙常被那景象吓醒,难道说我脆弱吗,胆小吗,有心理问题吗……。
说来很倒霉,短短的生命周期里竟然亲身遭遇南北两次千年不遇的大地震,然而我又很幸运,两次地震我都毫发不损,但毫发不损并不等于我心中不留阴影。5.12地震发生过后的时间里,我也多次踏进地震的核心灾区,那情景无数次勾起我对唐山地震场景的记忆,尽管我一千万个不愿意去触及那心底深处噩梦般的痛苦,平日里我也不愿意提及地震的话题,不管是5.12还是唐山,虽然我也发帖说它们,但那多半是社会责任感的驱使。
所以,不管你身份如何,不管你做官还是做民都千万不要轻视这场灾难,千万不要认为灾难过后自已仍能够扭转乾坤,让生命回复到从前状态。虽然灾难总会过去,但灾难留下的阴影会在经历这场灾难的人心中留驻下来不时作祟,不管你是官是民,概莫能外。灾区的基层干部,他们既是干部但同时也是灾民,灾民有的一切问题他们都有,亲人没有了,一生积蓄的财富没有了,熟悉的生存世界彻底的改变了。在这个前提下,仅靠一两个或许有热情,现炒现卖会玩点文字游戏,会搞点逻辑推理,会讲点古今故事的人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心理干预”能行吗?既苍白无力,甚至还滑稽可笑,怪不得灾区流传“防火,防盗,防心理咨询师”这句话了。我不愿去打击那些热情的“心理咨询师”们“拯救”灵魂的热情,但事实证明,许多事是他们做不了的,他们的热情大可用在需要他们的地方去。去年十一月我陪同家人参加过一场某省厅在峨眉山举办的类似于灾区干部心理疗养的培训班,尽管举办者尽心尽责,热情可颂,但对参与者而言,却总有点文不对题的感觉。
另一方面,对于灾区公职人员,上级领导如果仅用觉悟、主义和荣誉感来要求他们是不够的,公职人员身份不仅是一份责任,它同时也是一份挣钱养家糊口,个人积累财富的普通职业,及时把他们应得的那份收入津贴发足发下去,不要让省市级干部与灾区基层干部的收入差距继续拉大,同时,他们作为灾民,国家对灾民的优惠和福利,也给他们同等享受,让那些生活工作在灾区在基层的人在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自我舔抚伤痛的同时能有一定的财力物力开始建立新的生活,把这些实际的事做好做扎实,对战斗在抗灾一线的基层公职人员而言无疑是有益的.[作者:赵家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