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 感恩之外还有未来的生活
---灾难过去 我们需要如何去对待同情和感恩
【作者:赵家渡】
令人诅咒的“5.12”大地震,不幸让中国让四川让龙门山摊上了,惨烈的灾难景象让全世界无不为之恸哭,瞬间过后,曾经以身居天府之国风水宝地而自足,并以勤劳聪慧开拓奋进而自豪的四川人一下子暴露在被世人同情的平台上,真所谓苍海桑田一瞬间。那一刻,灾难中的人们需要世界的同情和关注,也需要帮助需要救援。同样,整个世界在人类灾难到来时,那份埋藏在心底深处的同情、善良、恻隐本性象火山般地爆发了,一时间整个世界都沉浸在携手抗灾的亢奋之中,尤其是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和我们的军队,灾难之际与民众同舟共济,用鲜血和眼泪谱写了华夏民族崭新华章,过去的日子,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无时不在发生着,那情那景至今在灾区民众的记忆中过电影般仍历历在目。
过后的日子里,灾区重建在世人的关注下卓有成效地进行,灾区千百万灾民在国家及时建立有效救助机制的条件下尽管泪水未干,但衣食无忧,甚至生活琐碎事都有人招呼,这在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上实在是绝无仅有的伟大进步。
唯一让人欲说又止,似乎又不关痛痒的方面,那便是而今仍在灾区飘散着浓烈的同情和感恩气氛,虽说这对现今的重建工作并无大碍,甚至在一些人的眼里这同情和感恩气氛更是“道德新气象”值得记入史册,但如果站在灾区民众角度把思绪延伸到他们的未来的生活上,过多过频的同情和感恩便有不妥了。
事发之初,世人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全力以赴的热烈方式各自表达对灾民的同情之心,并将这种人类固有的同情之心以责任、宗旨、主义、道义以及公益等形式表现出来。而被救助的灾民的对眼前熟悉不熟悉的众多直接救助者,或更多不在现场慷慨解囊的捐助者,以及组织指挥各级救助的大小领导们由衷发出了感恩心情。双方在事发之初情感方面的自然表露值得我们永世铭记。
然而,被同情和要感恩不应当成为未来灾区民众生活的全部内容。
首先,被同情这样的生存状态,对任何正常的人来说,都是一件不幸的事,没有谁愿意摊上这场灾难,同样没有谁愿意在别人同情的目光下生活,对于那些有理想的孩子而言更是如此。当初,全国各地的热心人士蜂拥灾区,更有甚者肩扛百万现金,现场派发,也有人呼朋唤友肩挑背磨在灾区救援,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已的对社会责任感和对灾民的同情心,感人至深。而今,一年将要过去了,仍不时能碰上好奇的“善良人”在灾区随意走进人们的生活,甚至不顾灾民的敏感神经不断要灾民谈5.12瞬间的见闻和感受,这种以同情的名义去剥弄别人苦痛处的做法不足取,同样,由此在灾区形成的橱窗式的生活环境渐渐也会让灾区民众感觉不适。
而我们灾区呢,也没有完全摆正自身的位置,甚至听说各地都计划留下大片的地震遗址将来供人参观。真不知是为了什么,难道那5.12是好事么,难道要别人今后在大片大片的遗址上走过之后留下更多的同情么,难道要让地震灾难的阴影世代笼罩我们的生活吗,即使有地震遗址旅游项目的设想也要坚持少而精小而精的原则,要知道,不管是将来还是现在,谁也不会拖着行李箱满世界看烂砖破瓦的。30多年前的唐山,那场地震死了二十多万人,毫不留情地摧毁了一座百万人口的大城市,但他们却只保留了一丁点“遗址”以供科学研究和民众防灾教育。如果你现在到唐山,即使你想对那方人流露点当年的同情心都找不到地方,他们已将当年那惨烈的灾难痕迹减少到了最低限度。其实,这才是我们要创建的未来新生活的模式。
同样,感恩也是如此,5.12那一瞬间,灾区民众一下子成了与别人不一样的人,他们一时间以灾民的身份被世人救助呵护,这期间身为灾民,他们感恩的心情异常强烈。
然而人毕竟是理性动物,尽管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感恩思想,但又有多少人真正有能力实践过呢,况且人与人之间是相互索取和相互给予的,有些恩在面上,容易被记录和传颂,但更多的恩却在不知不觉中被疏忽。2009.5.7日《南方周末》上一篇《唐山重建一年间》回顾唐山重建过程的文章用了 “一切都是 自力更生---唐山不需要外援……”这样的话,让人颇感意外,在当时的计划体制条件下,真实情况果真如此吗,我认为有待商榷,且不说救灾初期的十万军人入唐山,全国医疗大队入唐山和全国在计划经济统一调配下的救灾物资大抢运,即使在后来1976年至1986年的十年重建过程中,当时中国的财政管理仍在统收统支的计划经济格局中,虽然国家财力十分有限,但在那个时代,一座新唐山拔地而起,这一切离开国家和全国人民的支持能办到吗。而与当今不同的是,即便当时唐山重建有这样那样的支持,也是在国家统一财政管理渠道中进行的,因此当地对由此会产生的感恩之情自然而然也会淡化些。
经过那个时代的人都知道,这种以国家的名义统一调配资源的方式既正常也很普遍,也是当时唯一的资源分配办法。再把历史推到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初,也就是国家处在“三年困难”时期,国内粮食以及各类生活生产物资极度短缺,各地饥饿至死的现象十分普遍,尽管农村自身难保,南方各省也都自身难保,我们仍然走过了农村保(支援)城市、各省保(支援)北京上海、南方保北方、全国保中央这样代价巨大的艰辛的路。过后,没有谁会由此产生过感恩思想。
我不反对感恩,相反,严肃认真地对待感恩是检验每个人自身修养的基本条件。西方人信上帝,他们把感恩作为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在许多中国人信奉的佛教中,也有“报四重恩”这样的经文,它想告诫世人的也是这个意思。但这样的感恩是建立在抽象、普遍、平等基础上的,并非谁要对谁感恩,除了父母之外(父母这样的身份也是人人都有机会作的),它不是一个具体的人和具体的事物。世人是用感恩来自律和约束自已,因而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感恩是一种生活智慧,感恩更是学会做人,成就阳光人生的支点。误读它有害无益。
由此看来,如何对待感恩,如何对待同情,不论对被救援的灾民和各地的救援者都是一道难题。特别是因灾难而形成的感恩,如果感恩的对象太过具体,具体到某个人某个群体或某个区域,随着时光流逝,时间久了,必然会有江湖化和庸俗化的发展倾向,人们感恩的愿望也逐渐会蜕变成一种无形的压力,这对灾民未来逐步恢复正常生活必然会产生负面影响。这是我们从今天起就应当重视的事。
我认为,一个现代社会,他应当顺理成章地建立一个完整的有效的应急救助机制,在这个机制下,广大人民的同情和善良之心有表达的场所也有正常公平的实现渠道。同样,广大民众也有权在紧急事件中理直气壮地享受到应有的救助和支援,因为那个应急救助机制是广大民众在国家政府引导下,用自已的同情和善良,用科学公平的方式建立起来的。
感恩应当是社会普遍的思想基础,我们都要感恩,不管救助者和被救助者,我们要感恩这个全新的社会,它让我们有机会有能力去为创造一个新世界实现自身价值。【作者:赵家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