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昭化古城歇脚打尖

已有 2830 次阅读2009-11-9 09:14

 

切昭化古城歇脚打尖[图文作者:赵家渡]
 
     “到了昭化,不想爹妈(化:音义同花)……”。
 
    这句略带调侃味道的四川谚语让许多当地人津津乐道,它甚至作为广告词被搬上了高速公路高大的广告架上。其实细品一下,这句四川谚语多半是出自老陕之口或者是模仿老陕的口吻说的。自古从陕西那边入川,要翻越秦岭,攀爬五丁关、棋盘关等崇山峻岭,全是“难于上青天”的险峻山道,出大山之后到达相对富庶的昭化城,如同从糠箩篼跳进米箩篼,脱离苦海,此景况下旅人对这小城心生依恋再所难免。况且,关中地区自古就有“少不入川”的家训,相比之下那个时代温润蜀地比干冷黄土地要富庶些,以此告诫关中人,家人少小入川弄不好会学得手脚不勤。这谚语应时代风气也就包含了多层意思。
 
    说到昭化,它其实很有来头,抛开它2000多年前的苴国国都身份不计,从秦国时期的“巴蜀第一县”身份开始,以及后来蜀汉、西晋、东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直至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953)初期,完整的连续不断的中国县级政权建置历史,在方寸之间,两千多年来身份一成不变的现象在全国并不多见。尽管它有如此辉煌的过去,然而在现代四川人的心目中,对那座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已降格为乡镇级身份的昭化城印象并不深。
 
    而今,当时代步伐以摧枯拉朽磅礴气势前进之时,突然让我们想起这前进车轮下尚有许多不该摧毁的东西。于是,我们想到了古城古镇,想到了城门、城墙、城隍庙,想到了石板街、石牌坊、石敢当,想到了小巷子、红门楼、高街沿……。无奈之中我们不得不把目光投向那座“到了昭化,不想爹妈”的三江太极之地,投向那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昭化古城。
 
    为了这愿望,1026日这天,我们驾车专程从广汉经成绵广高速直达一个路牌上标注为宝轮的出口下高速,再转行六七公里的旅游专用道便到了……。
 
    今非昔比,经过当地几年的努力,古城的旅游设施有了大幅提高,古镇四面增加了四座牌坊,重新铺设了青石路面,老铺面也似油漆过,红灯笼也挂了许多,镇子的娱乐功能较以前大有改观,另外,镇上的川北凉粉味道也不错。[图文作者:赵家渡]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回复 赵家渡 2009-11-9 09:14
网友说得很对,其实,许多地方性谚语都带调侃性质,大多往自己一方倾斜,当不得真的。不过“少不入川”这句话,我倒是在陕西作家的书里看到的。谢谢网友提示。
回复 四川在线网友 2009-11-11 15:06
都差不多,到处都修成这种样子了哈
回复 四川在线网友 2009-11-11 17:35
挺适合人居的,好地方,我们去玩过。
回复 yzc38916 2009-11-11 18:42
可以同云南的大理古城比美!
     四川省南部县 杨志才
回复 四川在线网友 2009-11-12 09:37
其实陕西的关中平原(即八百里秦川)是非常富裕的地方。先秦时期为解决渭北地区的灌溉就修建人工河流-郑国渠,加之渭河,泾河、黑河、浐河等七条河流形成了八水绕长安的景观。水利的便捷、适宜的气候使陕西的物产极为丰富,于是便有了:八百里秦川养懒汉之说。据说:先秦时期所说天府之国就是指秦国。
蜀ICP备1202825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072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1 | 230511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川网文(2012)0025-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