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广汉边缘化的思维倾向是德阳近几年工作最大的失误

已有 698 次阅读2012-8-19 10:31

                                            把广汉边缘化的思维倾向是德阳近几年工作最大的失误
                                                   
2006-1-24 21:14 【四川在线.城市论坛】 
 
                                                   http://www.scol.cn/thread-165799-1-1.html(原帖链接)
 
        德阳建市之初,广汉以全省最早的“省辖县级市”身份被纳入德阳行政区划“代管”,那时广汉不论在经济总量,还是改革成果,开放程度以及社会活力诸多方面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举足轻重。再加之省里为适应广汉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又单独给了广汉“经济单算”,“项目单报”的多种优惠政策。这些条件的存在,一度让德阳的部分干部在有些场面上略显尴尬。在这个前提下,狭隘的“官本位”思想就有了生长的土壤,同样,把广仅边缘化的思维倾向也在少部分德阳干部中滋生。尽管如此,在较长的时间里,这种倾向并没有形成太大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广汉与其它县市一样,在德阳的行政区划内逐步的融合,相互接纳的局面也已逐渐形成。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近几年以来,把广汉边缘化的思维倾向却猛然抬头,似乎大有逾演逾烈之势。笔者作为一名旁观者这样说决非空穴来风。

        一方面,从客观上讲,近几年来由于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国际国内市场变化,广汉原来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发展路子,遭遇了一些挫折,广汉的经济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应当看到,广汉作为全国的改革实验区之一,在改革开放探索阶段的一定时间里走一点弯路是在所难免的。如果德阳当时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对广汉的工作进行适当调整和有针对性的指导,上下一条心,这样的困难是可以得到克服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德阳的一些同志却不能客观地看侍这个问题,反而拿一些随意性很强的“数据”,不断地宣传和强调“广汉落后了”这个概念。且不说这个结论是否属实,我们假设就是如此。那么德阳就应该高兴了么?广汉果真落后德阳能摆脱干系么?作为上一级党政组织心狭如此,这实在不是我们的幸事。

        再一方面,对广汉的成绩也不能客观对侍。
       二000年以来,广汉市委市府为适应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果断地对涉及全市几万名国有和集体职工以及数十亿国有集体资产的所有企业进行了改制。在这个过程中,广汉上下一条心,顶住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做方案搞测算,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在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全面完成了全市企业改制工作。这项工作的完成不仅在广汉区域经济范围内具有承上启下里程碑意义,就是放在德阳区划范围内也同样具有领头羊意义。可是就是这样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也在德阳范围内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掉了。既不见对此事的总结,更不见对此事的宣传。一阵风吹过,就象此事从未发生过一样,似乎广汉今天的企业天生就是这样。要知道,这个成绩的取得,广汉几万企业职工做出过巨大牺牲,广汉各级干部承担了巨大风险。遗憾的是,这件事在德阳被淡化了,它既没有对广汉的干部群众的成绩给予肯定,更没有在其它区县起到应有的示范作用。

        这几年来,德阳对广汉在诸如人事安排,资源分配,招商宣传等许多方面都不尽人意。这些现象的存在,逐步把广汉这个曾往辉煌的区城经济边缘化了。一个被边缘化的广汉,将是唯唯诺诺的乖人。那个曾经敢为天下先的广汉,那个敢冒风险用不到一年时间就把全部企业一并转制的广汉将也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这也许是今后的德阳不愿看到的结果。

<赵家渡>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回复 赵家渡 2012-9-10 09:13
这是一篇老文章,从发表至今已经六年时间,它曾创造过点击和评论奇迹。
回复 赵家渡 2012-9-10 20:54
说起来现今的言论环还是非常宽松的,年轻人应当从中看到希望!

http://www.scol.cn/thread-165799-1-1.html(原帖链接)
回复 赵家渡 2012-9-12 11:59
二十年“市管县”之检讨
已有 2820 次阅读2007-8-6 15:51

                    
    不知从何日起“市管县”在坊间逐渐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在朝人士对此敏感过度,而在野之人却热烈激昂。不管对“市管县”持何种态度,不管赞成与否,人们对这个话题总是有兴趣的。兴趣何在?依我看有如下原因:
     
    一者,“市管县”这个东东,它的存在无时不在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然而这个存在用宪法的条文来解释它确又显得牵强附会,这就给人们留下了很大的猜想空间,由此看来,宪法不修改条文,这个话题还会“热”下去的。

    二者,一些“地级市”,建市伊始,便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立即浮躁起来,便以为自己就是成都,就是重庆,就是大连就是保定。新老班子一齐上阵,先做城建局长,后做组织部长,不亦乐乎……。不求实际的做大,必然会向下转嫁危机。热闹过后,各区县便知痛楚。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浮躁病是不是源于此不敢说,但在“市管县”的过程中表现得非常充分非常彻底是肯定的。

    再就是“市管县”的那个“管”字也极容易刺激人们的神经。其实,“市管县”也罢,省辖县也罢,“管”也就管了,作为社会里的一个人一个单位,“管”总是需要的,问题是怎么管,管什么?按照现代政府的职能而言,“管”就是指导,服务,协调。如果是这样做的,那到没什么不好。可事实恰恰相反。许多地方在“市管县”中首先便持的“我是地级”,“升级了”,“你们区县该我管……”。在财政上,你的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在人事上恨不得在短期内把“市”里所有看得“顺眼”的人都放到县里去做官。其实用钱也罢,做官也罢,只要群众勉强看得过去也没有什么要紧的。只要别把钱胡乱糟蹋了,更不要不小心把个别街娃混混弄到下面去现眼。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市管县”在完全忽略县域经济发展这种状态下怎么能不让人议论呢。

    作为一个公民,不管我们凑巧住在县里,还是工作在“市”里,我们都仍然只是一个公民。我们爱家乡,爱我们的工作环境,这都是应该的。如果我们仅仅因为她升为“市”级了,才去声嘶力竭地去爱她,未免太俗气。

    从历史上看城市的地位<级别>变化是很大的,仅在成都平原上做过州府级的县城就有崇州彭州汉州等等,就连有的乡镇历史上的地位也不低,例如金堂县所辖的淮口镇,旧称“淮州”,据称,宋建国初,朝廷在淮口附近的云顶山设怀安军,享受的便是州府待遇。有这种待遇的不仅在镇上,就连小村子有这种待遇的在历史上也不鲜见,多年前我因事去河北的易县,在清西陵附近的一个叫“凤凰台”的小山村村口,见到一块保护甚好的下马石,一打听,方知在清代的两百年里因替皇家守陵,此村待遇甚高,村长五品,真正的地市级,过往官员是要下马拜见的啊。更值得一提的便是地处四川东北部的县级阆中市,她在清顺治三年至康熙三年的近二十年时间里曾做过四川省的省会,史称“保宁政权”时期,级别低么。

    由此看来城市的行政级别有它存在的理由,但它又有极大的变数。切不可过份认真。一个地方或一个城市,它就如同一个人一样,决不会因其“级别”的升降而使他的本质得以改变。我们前面说到的那么多的地方,他们因为“级别”的改变而使该地方的本质得到改变了么,没有。热闹过后仍归于寂静,该是县城还是县城,该是山村还是山村,该干什么还干什么。

    城市的本质是什么,是街道是路灯是楼房还是那个劳什子GDP么,不是,其实就是文化。我们就拿四川的广汉来说吧,虽说历史上做过州治县治,六十年代还和什邡并过县<县城设广汉>,八十年代德阳建市又以县级市的身份入德阳区划被“代管”,尽管这样,它仍然保持着自身的特点。它的不同之处就在他厚重的延续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其它城市在这个方面同样有自己可圈可点的优势>,就在他千年不衰的商埠地位,就在他因改革开放先走一步而形成的社会认同意识,以上种种在这个小城里自然汇聚而成的东西便是这里的“人气”。旺盛的“人气”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这些不是“级别”所能代表的,也不是“边缘化”所能摒弃的,那只是部分人的一厢情愿。

<赵家渡>
回复 赵家渡 2012-11-12 11:16
老帖子突然点不开了,哎——!
蜀ICP备1202825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072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1 | 230511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川网文(2012)0025-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