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的写法

已有 4358 次阅读2010-6-4 19:47

赋的写法

(2010-02-02 09:12:49)
标签:

杂谈

 
中国古典文学有四大文体:诗  词  賦  小说。賦是外国所没有的,堪称国粹  国宝。因此专家一般把汉賦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在一起。我的一个朋友出版了两本诗集,我劝她写賦,她竟然不知什么是賦。

     賦是一种韵文,又称骈俪文,大体上相当于有韵的现代美文。讲究对仗  典故   调谐声律,堆砌词藻,盛行于汉魏六朝。

     賦体文学的源头是汉赋,主要用于歌功颂德,主旨在于劝勉讽刺,‘劝百讽一’是汉赋的賦颂传统的固定体制,代表作家是,司马相如,他的代表作是【子虚賦】和【上林賦】。是历代賦家的典范作品。汉代文学辞賦体发达,辞与賦的区别是:賦是韵体散文,辞则是诗歌,如陶潜的【归去来辞】。

      关于賦的写法,宗观现代文人的賦作,大多不讲究字数  句式,而是讲究整体句子的对偶和押韵。采用大量的对偶词  对偶句  排比句 加以铺陈渲染,讲究整个句子的对偶  押韵,长短和段落的多少没有定数。如王铁的【国画賦】开头:万物有形,美术无疆。华夏绘画,大美丝簧,逸笔草草而墨含神采,工笔细细而仪态万方。。。。。,魏明伦的【廊桥賦】开头:反射阳光者,虹也;反映人情者,桥也。桥上行人,桥下倒影。。。。。,何艳秋的【水城賦】开头秋风午残荷零落,秋雨打湖面萧涩。。。。。。。关于整篇的賦可长可短,短者百字左右,长篇达几千字,读几篇賦,你就会写了,不妨试一试啊。

附:

汪剑的【太极赋】:太极无极,谷神之胎,恍惚之母,道之一变也。萌动阴阳,左右相抱,虚实交合,而作宇宙。人之生也,道之为物,阴阳所化,亦非一小天地乎?返朴还初,全真溯源,体于太极,用乎阴阳,一动一静,比喻生灭。形肢有限,而古今微茫,故求之于意。

    白云苍苍,浮游野马,但静非止,意微动于斯也。和风碎雨,平湖落叶,物外希声,心住而为大。流水长兮,涓涓细细,柔之动也。所谓至柔者,流水也;至刚者,顽石也。以流水而运坚石,时击之,时抚之,周流圆贯之谓柔劲。柔劲者,石穿也,木断也,春生也,秋杀也,全在乎流转不息。动而生,静而止,动静生灭,虚实开合,纯乎自然。野马分鬃,流水长流也;白鹤亮翅,浮云高举也;手挥琵琶,急雨拂蕉也;玉女穿梭,飞花逐蝶也;揽雀尾而合岁月之悠长;倒卷肱者,柔风忽为烈罡,动于九天之上也。鸿雁临风之扶摇,江城六月之落花。昆仑日暮,天山雪飘。恍若洛神凌波之微步,绝似公孙剑器之倩舞。时方亢龙之高飞,忽如潜龙之蛰伏。浮槎于碧海,轻波下而鱼翔;奏琴于幽谷,绿绮旁而兰吐。进退皆作逍遥之游,开阖尽显玄牝之门。驭气摄心,抱元含一,恰便似神骊守珠,浩然正气荡荡于天地之间。

    江河滔滔,日月消长,杳天地之悠悠,渺古今之沧桑,千年一瞬,一念八荒。渊深幽极而萌动万物,极尽挥洒。秉于太极,而复归于冥冥之中。虚静合道,流转阴阳,是谓之太极拳。

毛毛咏雪赋

飘飘乎,迎风飞舞。茫茫乎,彻地连天。以飞絮喻之,觉之俗也。以鹅羽比之,少其美也。天女散花,只能摹其恢弘之势。三月柳绵,只能写其轻飏之态。伴劲风而狂舞,藐寒天而登场。品其性,方悟坚贞乃君子之清操,辩其色,才知朴素为天地之大美。

银装素裹,山河为之易容。玉树琼花,万物因之换装。想那滑雪场上,健儿龙腾,赛事正紧;看这原野村头,童稚虎跃,雪仗犹酣。冬旱悄然退去,空气忽然润泽。鸟雀翩然而至,枝头平添斑斓。虽是小寒三九,但有这玉彻大地之奇观,更兼那冰戏腊梅之妙景,依稀春之将至也。

谚曰:麦盖三双被,头枕蒸馍睡。牛年将至,喜降瑞雪;乡亲围坐,坦然笑也。

遥想当年,润之咏雪。雄视千古,气吞万象,朝野为之震动。风流人物,再造乾坤。历尽曲折,攻坚克难,民族得以复兴。当此世界经济危机之时,国人众志成城共度时艰。靠华夏聪明智慧,扬勤劳苦干精神。高唱一曲《沁园春.雪》,怕什么惊涛骇浪,惧什么驴象鸟人!

飘飘乎,茫茫乎。其朴素如此,纯洁如此,英勇如此,坚贞如此。雪之意象,亦如炎黄之精神也。今我以雪为题,慨然而赋之。非为应景,有感而发之哉!

【水城赋
 

    水乃生命之源,万物赖以长成,虽无色无味无形,却至刚至柔至诚。山间泉涌,才有茂林绿洲,云白气清;城市有水,方见诗情画意,酒绿灯红。 

    鲁西聊城,赖水而生。南依黄河,有母亲河乳汁滋养,中有运河,观千百年商潮汹涌。城中有湖,湖中有城,河湖相连,城湖相映。水域可与西湖比阔,故曰江北第一水城。 

    水城之美,美在交融。不与西子比秀,不与明湖攀名,清纯淡雅得天独厚,文化丰厚韵味无穷。河是吟唱的歌,湖是流彩的景。春有灿灿阳光,夏有习习凉风,秋有花果飘香,冬有玉洁冰清。清晨散步,伴粼粼波光;夜下絮语,观朗朗月明。兴致闲来,唤友呼朋,或对酒放歌,或飞舟纵情,或漫步湖畔,或寻古觅踪。登古楼,看会馆,阅海源,鉴古览今。沐香露,钓佳趣,怡心性,如幻如梦。看飞鸟戏水,听红荷蛙鸣,折柳枝弄笛,发思古幽情,真如灵魂沐露,恍若神仙醉生。正可谓:一城文化四方水,两道胜景八面风!  

评论 (0 个评论)

蜀ICP备1202825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072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1 | 230511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川网文(2012)0025-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