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不仅斗兽,也斗禽虫。斗鸡、斗鹌鹑、如斗蚁、斗蟋蟀。其中最为憨勇者,莫过于蟋蟀。争斗起来,或羽飞肢残,或横尸疆场,少有畏惧。
秋风起,蟋蟀鸣。斗蟋蟀的好季节即将又到来。古有“蟋蟀宰相”、“蟋蟀皇帝”,今有“蟋蟀协会”,古往今来,从宫廷到民间,“斗蟋蟀”都是人们所雅好的游艺活动之一。观赏盆内蟋蟀拼搏撕咬的精彩场面,是人们上佳的娱乐。
人们何时始畜养蟋蟀以听其声,已难以稽考。今日可见之著述、可资考证者,最早者为五代人王仁裕著《开元天宝遗事》。
在斗蟋史上著名的时代是南宋。南宋时,不仅贵族斗蟋蟀,连僧尼好此戏。
明清两代斗蟋之风经久不衰,尤以明宣德年间为盛。
但清朝的王公贵族则是在入关后才始嗜斗蟋之戏的。每年秋季,皆在京师架设宽大棚场,开局赌博。
民间斗蟋蟀,多以二十四罐为一桌,即一组。斗前先比较双方蟋蟀的体型大小,如同今日之拳击比赛,非同一等级的不相斗,大小相当的才能放入盆中一决雌雄。赌注多为月饼、花糕、水果等,胜利一方的主人及围观者均可大饱口福,多属游乐性质。
因斗蟋之风的兴盛,从而有了善养蟋蟀的人专为大户人家养蟋蟀,混口饭吃,也算是三百六十行中的一技这长,俗称“蛐蛐把式”。近几年来,民间斗蟋之风复起,上海出现了上万人参与的蟋蟀市场,天津等一些城市已建立起了蟋蟀协会,斗蟋蟀俨然成为具有东方特色的“蟋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