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老板”,你在网上搜索时,以下一些词汇会高频率地弹到你的眼前:挥金如土,悍马,“二奶”,买群楼,大字不识,暴富,原罪,……
显然,这是一个让当代中国人心态复杂的群体。据中新社报道:而现在,山西省启动中国规模最大的企业重组行动,涉及国有、民营、私人煤炭企业超过2200 家,矿井数将由2598个压缩到1000个,煤炭企业数量将从现在的2200家锐减至100家左右。原则上企业规模不得低于300万吨。
这场史无前例的煤炭企业重组行动,意味着坐落在三晋大地上的星罗棋布的小煤矿将“退出历史”。而“山西煤老板”这个语义复杂的称呼或将就此淹没无闻,成为描述一个逝去时代的历史名词。
治理山西,管理山西的数千座煤矿,肃清煤炭之下的腐败现象,历来都是主政山西的一大难题。而这一轮大规模的企业兼并重组,终于为山西的困局找到了一个全新而大胆的解决思路。其得失成败,则还需要很长时间去证明。
《北京青年报》发表评论指出,很多人在关注山西煤炭资源整合消息时,都不由自主把目光投向了煤老板群体,要么欢呼他们的历史性消失,要么忧虑其巨大资金的去向,这样的心理是不足为怪的。在山西的经济和政治格局中,煤老板从来都是举足轻重的一股力量,他们控制着很大一部分煤炭的产量,同时也对当地的行政决策乃至民生起着重要的影响。在大量关于煤矿事故和官员腐败的新闻中,人们总能从字里行间窥见煤老板的身影。与此同时,煤老板又是中国最隐秘的一个富有阶层,人们能够目睹他们的阔宅与豪车,能听到他们的种种传奇故事,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更无法从正常途径了解他们的详情。
在历次整治小煤窑的过程中,查清煤窑的股权结构从来都是最困难的事,从比较极端的意义上说,鉴于煤炭行业资本与权力的结合已经历史悠久,到底谁是煤老板恐怕已经无法深究。煤老板,很可能只是一群隐身人。他们从未亮相过历史舞台,所以也无所谓退出。
而这也带给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正如张若渔的评论中所指出的:“回归国有化”的改革,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此前煤炭企业的市场化如此地乱象丛生,甚至自掘坟墓?为什么私营煤矿总是保持着一个灰溜溜的凄惶面目?它们的见利忘义,漠视生命,短视之见,难道是与生俱来的宿命?
当然不是。美国最大,也是全球最大的煤炭企业皮博迪能源(Peabody Energy),就是私营的而非国有的。那么,为什么人家的煤矿可以在私人的手中一步步发展壮大,而我们的煤矿却在私人的手中一步步走向末路?藉由山西煤企重组,恐怕我们要思考的不仅仅是煤老板的利欲,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市场环境,以及制度、监管层面的问题。(转自凤凰网论坛
同时,让我们为之不得不关注的是:重组之后,矿难还会发生吗?
无论如何,山西煤企重组,所引申生发出来的警示意义,早已超越了其自身,不能不让我们从更宽广和深远的视角,来关照中国市场化改革起伏跌宕的前途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