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天演:社会失公的循环溯源

已有 430 次阅读2010-6-10 08:47

俗话讲「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管是升学高考,还是择业置业炒股投资,抑或是对收入分配的预测,要避免将来的「近忧」,便都离不开现在的「远虑」。而所谓「远虑」,就是要有广阔的视野和深远的思考,能够看到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长期演化趋势。但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和知识经验的局限,往往只能考虑到相对的全面准确。似乎总还有很多不可知因素的不确定变化,使我们无从把握。于是,便常常会感觉到茫然、困惑和焦虑。特别是在当今喧嚣而浮躁的商业社会,人们的感受尤其如此。事实上,我们周围看似纷繁杂乱的社会事件和现象,原来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就像声光电物理化学现象的自然科学规律一样。只是社会现象和规律的探索与把握,要比单纯的自然科学研究复杂得多。这里除了要考虑相关的自然环境因素外,还必须考虑人的自然生理因素和社会文化情感因素,但又不仅仅只是人文、技术和科学知识手段的简单相加。概而言之,社会现象和变化规律的分析研究,是一个自然与人文相互共生效应的「天人合一」系统工程,最核心的精髓首先是哲学的思辨。中国的先哲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既是「天人合一」现象与规律的精炼总结,也是我们看待周围事物和探索社会变化奥秘的敲门砖。

人类是地球环境孕育生成的生灵,所以人类的行为必须遵循地球环境的变化规律。地球又只是宇宙天体系统中的一个小小分子,所以必然遵循着天体的演化运行和宇宙循环规律。每一个人又不是凭空生成的孤立的存在,而是由近及远都涉及与家庭、亲友、单位集体、民族群体和国家乃至世界全人类的相互共生关系。所谓「天人合一」的社会公共系统,就是这样一个从个人到宇宙的宏大系统共生体。其相互影响的变化规律,就是社会大道共生循环规律。老子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也就是说,在这个社会共生体中,人人一样,人人平等,每个人都不能只顾及自己个人和局部的私利,而是都必须首先考虑到公共集体和整个环境系统相互共生的前提基础。因为这个从个人到宇宙的社会大道规律,是符合永恒不变的最高宇宙自然法则的。因而,我们把这个社会大道规律,便称为「大道惟公」的社会道德法则。可见,偏则私,公的全。「大道惟公」的社会道德法则,是我们认识和把握社会变化的本源基础。多元共生、普遍联系、人人平等、阴阳相易、辩证循环、能量守恒,这些原则便又都是源自「天人合一」公理的基本定律。

于是,从这个社会大道规律我们就可以层级推演出,无公则无道,无道则德,无德则无理,无理则无义,无义则无信,无信则无礼,无礼则无法亦无天,而无法无天即无所谓公亦无所谓道。当然,自私自利是人源自动物的本性,克己奉公是人类社会文明进化的智慧之德。因而,在现实中,由于个人之私和集团阶层之私作祟,就常常会出现假公济私的虚伪道德说教,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系统的运行混乱。这个祸患的源头,正是在于「无公则无道」。在这方面,中国的儒家礼教学说,应该是最为典型的本土文化标本。

或许是老子确有先见之明,他在《道德经》中预言说:「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意思是讲,当有人宣扬仁义道德的时候,便说明大道之学已经被废弃。当有人宣扬智慧圣人的时候,说明假冒伪劣已经充斥社会了。当有人宣扬父子孝道的时候,说明社会上已经亲情缺失了。当推崇宣扬忠廉模范的时候,说明国家治理已经陷于昏乱。老子又预言警示到:「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然后我们对照后来孔子的复辟周礼,公元前134年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弟子又接力宣扬「三纲五常」及「仁义礼智信」,从而给中国造成长达2000多年的「儒乱之祸」,岂不正是「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吗?究其根源,就在于儒家礼教学说「以权为本」的「等级惟私」思想实质,是为了维护社会强权阶层的少数人私利,而置绝大多数的「下等人」于不公平境地。所以,从一开始便失公而废道了。这时你就是仁义道德的「礼仪」再完备再豪华,也都是粉饰太平的形式主义。你就是依法治国的「礼法」再多再严厉,也照样无法阻止历代封建王朝统治的腐朽崩溃。儒家文化的封闭保守特性,也就是在其醉心于玩弄权术治民治人,而缺失了探究宇宙世界奥秘的开放胸襟和高远思维,当然更谈不上建立起完整的社会大道文化人格。所以说,「孔子之术」儒家礼教文化的历史教训,给我们认识和把握社会大道规律,提供了生动的本土「国学」教材。

我们对社会系统运行规律的认识,还容易走入的一个误区就是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中国最近几十年主流精英们布道的「惟市场化」和「惟GDP论」,所造成的经济发展失调和社会收入分配结构失衡,就是这种思维误区的发展极致。这种思维误区的源头,则应该追溯到西洋资本法则的市场经济体系。如网闻博报小社员前面《寻源华夏华胥州》、《舞动中华文化采风录》、《华夏寻根启示录》、《盛衰兴亡:中国历史的七次大转折》及《希腊危机:西方文明的千年巡礼》等「日出西边/风动中国」人文探秘系列文章所述,所谓d的资本法则,就是以「资」为本的丛林法则。其文化伪装道具,就是所谓的自由民主「普世价值观」。但其思想本质,还是维护少数富豪权贵上流阶层的私利,而置绝大多数的「中下等人」于不公平境地。这样自始至终所形成的少数上流阶层和绝大多数中等阶层及贫民阶层的社会格局,与中国儒家文化设置的社会等级格局,可谓是异曲同工。而自由民主「普世价值观」和仁义道德的「孔子之术」,同样都是假公济私的文化伪装道具,差异只不过是「等级惟私」的中西文化特色之别。像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的周期性崩溃重建一样,几百年来西方资本丛林法则所导致的经济危机及其引发的地区与世界战争,同样是周期性的社会循环失调的灾难。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人类社会系统的健康运行,首先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天人合一」社会系统良性循环概念,而不是一个「以权为本」或「以资为本」的经济发展概念。所谓社会发展,则应是人类随社会系统的良性循环而不断获得文明进化,包括社会公共道德精神的整体提升和人人共享财富成果的公平实现。而单纯的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却并不一定就意味着社会发展的文明进步。特别是资本法则从一开始就是在强化和巩固着社会的等级格局,且永远不可能朝平等共享的方向发展进步,这是资本法则「等级惟私」的本性所决定了的。现在人类社会内部的等级不公矛盾与经济危机,以及人类社会和地球自然环境的矛盾与生态危机,其实都是只一味强调发展的恶果。而即使是意识到了生态危机和良性循环的重要,但却还是抱住「等级惟私」的思想不放,企图以资本法则来治理公共环境的危机,照样还是走不出假公济私的恶性循环。

那么,回过头来看,「天人合一」的社会系统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循环过程呢?这还得从前面「大道惟公」的本源开始。人的人格平等权利平等,个人与集体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共存,应该是我们认识和看待社会系统循环运行规律的基础。从人类的主体意识来看,自己所处的资源环境似乎是自己所当然拥有的财富。这种对「天人合一」宏大系统认识的幼稚和局限且不论,而即使是可以这样看待,那么人类所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及以此衍生的财富,也应是人类社会成员所共同拥有的公共财富。那么,人人平等共享也是自然天理,而不应是谁可以有特殊的优先占有权。这样,我们就权且以「人人平等、公有共享、互利共生、天人合一、良性循环」作为社会道德法则基础和系统循环运行的开始。

接下来,人类的社会群体行为和组织单元,自然应有共同遵守的公共道德和行为规范。这个公共道德规范,首先是源自前面所述「大道惟公」的公道、公德、公理、公义和公利。这个公共行为规范,首先是保障「人人平等、公有共享、互利共生、天人合一、良性循环」道德宗旨的公信和公约。或者说,就是要制定以社会道德提升和文明进步为导向的一系列社会法规体系,并以此来保障社会系统的健康运行。

如前所述,即使克己奉公,也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因为,人的觉悟和社会文明进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所以,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这个社会公共行为规范的相对的「公道」,只能取决于社会成员的相对多数人的集体意志,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社会公众意见或民主原则。社会公共管理机构的生成和公共管理权力的行使,即源于这种公共道德基础和大众公共集体意志。

由这种道德法则所派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规体系,很重要的一个分支就是经济法规。这是对社会经济公共资源分配和生产活动及社会劳动成果分配的约定,也是对社会道德提升目标的实现和经济系统健康运行的保障。社会经济公共资源分配的原则、社会经济组织和管理机构的生成及管理权力的行使、生产活动及社会劳动成果的分配原则等,同样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或经济组织成员的相对多数人的集体意志。人人平等、公有共享和公众意志,应该是社会经济法规制定和社会日常经济管理的三大基本原则。

以社会道德提升和文明进步为导向,追求社会系统的健康运行和「天人合一」良性循环,而不是一味索取和追求财富增长。以公心公利为导向保障社会经济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最后实现公共劳动所增加财富的公平分配和经济系统运行的良性循环,比经济增长和财富数量增加更重要。事实上,以公心公利为导向的经济系统良性循环,也更能有效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财富的持续增加。相反,出于个人和集体阶层私利的贪婪追求经济增长,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系统循环的失调甚至崩溃重建,最终恰恰造成最大的社会破坏和财富损失。

这样一个从「天人合一」的道德法则,到以社会道德提升和文明进步为导向的社会法规体系,再到以公心公利为导向的经济法规体系,便构成了「以人为本」的「大道惟公」的社会运行系统循环。而上述「以权为本」的「孔子之术」和「以资为本」的「普世价值」法则体系,其实都是社会大道系统的局部结构病变肿瘤所导致的系统异常。其系统循环阻滞失调和周期性崩溃,根源即在于此。

所谓低碳经济和生态文明,其实也是人类对「天人合一」的社会系统运行规律的认识回归,更为人类走出社会分配格局失衡和经济危机,向「以人为本」的「大道惟公」的社会文明升级提供了时代契机。来源:文汇博客   发布者:网闻博

评论 (0 个评论)

蜀ICP备1202825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072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1 | 230511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川网文(2012)0025-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