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之后的两封信

热度 11已有 1772 次阅读2010-1-14 21:55 |个人分类:人世间

题记:
 
受海老师之托,将这两封信件发出来。
悲剧留下的不应该只是眼泪,我们需要一再反省其深层次的根源。有幸草阅过德国心理学家海灵格的这本《谁在我家》,联系刘老师和海老师之间针对个案的讨论,我觉得,个人的存在其实是一个家庭系统的映射,我们谁都走不开。
 

之一、四川电视台心理学顾问刘树林对海老师个案的分析

 

       我参与了四川电视台对海老师个案的点评,下来后海又到我的工作室来做了沙盘心理透射测验。我认为,海的个案仅用俄狄浦斯情结解释是不够的,这个个案是系统的悲剧而不是个人的悲剧。

 

     首先,海老师是一个有爱心的父亲,他们父子之间的感情是深厚的。这从他儿子的日记中可以看出,我给他做的沙盘投射也证实这了这一点。在沙盘中,他摆出的父子俩是两只免子并且近距离面对面。别外,海是学心理学的,他有有效沟通的能力,他和儿子的沟通是很多父亲做不到的。他对孩子的管教,也属父亲对儿子管教的常态。

 

  著名心理学家海灵格认为,个人出了问题,原因在系统,个人只不过是系统问题的承担者。

 

    从沙盘上看,海和儿子是一个系统,夫妻双方的原生家庭各是一个系统,三个系统共同构成一个大系统——家族系统。这个系统的问题在于:

第一, 海老师夫妇离婚,孩子受到心灵创伤,他对双方都有怨气。但母亲不在场(在国外),孩子只有把对双方的怨气集中宣泄在在场的一方——父亲身上。所以从表面看来,孩子与父亲的冲突似乎要多一些。

第二, 海的前妻原生家庭这个系统对海是不接纳的。这从他的沙盘中可以看出。沙盘中他摆出情境是:前妻及家人是一个单元,处在远离父子俩这个单元远远的对角。这种不接纳影响了系统的平衡和完整,孩子正是这种不平衡和不完整的受害者。他一方面站在父亲一边仿同父亲,另一方面又想认同母亲及其家庭,否定和排斥父亲。这种矛盾冲突心理的煎熬是孩子采取极端行为的原因之一。

第三, 在孩子母亲原生家庭的那个系统中,有一个人与孩子是同质且相向的(沙盘中是一只兔子,面对孩子),这个人就是外婆。可以推测外婆对小孩性格的形成影响是很大的。

第四, 孩子对父亲仿同。孩子与系统的连结是感性的、盲目的,他们认为相似才能连结。当他手刃父亲后,认为父亲已死,一方面不堪弑父的内疚,一方面又采取与父亲相同的方式——死去,来仿同父亲。于是自杀。

 

  严格说来,海并不是这个悲剧的主要责任人,主要责任在系统。海的责任在于:没有认清与前妻家庭连结的重要性,不善于与前妻家庭沟通,从而没能维持两个小系统之间的平衡和稳定。但是,平心而论,系统的稳定是需要系统全体成员的努力来维持的。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liumin 2010-1-15 15:53
其实过去的再也回不来了~
蜀ICP备1202825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072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1 | 230511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川网文(2012)0025-001号